司马温公祠及其人其事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996

   司马温公祠

   温公祠主要由茔地、温公祠堂、余庆禅院和涑水书院四部分组成。位于今夏县城西12.5公里,水头镇小晁村北侧一华里的峨嵋岭上,东西长302米,南北宽190米,占地面积近百亩。背依鸣条岗,涑水萦绕,前临故都安邑,方圆平旷疏阔,阡陌交错;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条,瑶台献瑞。每当春秋之际,“花满一川红蕊乱,渠环干倾翠波分”,诗情画意,风光怡人。

   茔地:占地面积约50亩,司马光本人及其先祖多人均归葬于此,现存有司马光及父兄亲属墓冢封土堆13座,周长5~100米,高1~5来不等,呈有序排列。古冢垒垒,树林森森,石刻遍布,气象肃穆雄浑。每逢深秋季节,松柏翠拥,秋柿尽染,红绿相映,景色极丽。

   温公祠堂:创建于宋,历代重修,主殿五楹,殿内原有司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现已无存。现存为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26年)规制,迎面是五间“杏花碑”亭,内藏宋苏轼撰文并书石、金代摹刻的《司马温公神道碑》(俗称“杏花碑”)。后为祠堂,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间。殿内祀温公四代先祖塑像。

  余庆禅院:为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创建的司马温公祖茔香火院。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敕赐“余庆禅院”额,始有余庆禅院。余庆禅院五间大殿系宋代原物,内奉彩塑金妆大佛三尊,高达3米左右,并配有彩塑韦陀、胁侍菩萨等,东西两侧为十六罗汉,现尚有11尊均为宋元时期的彩塑,艺术精湛,造型传神,施彩绚丽,满堂生辉。

   涑水书院:系司马光为家乡子弟所建学院。现内陈列司马光手迹,《资治通鉴》各种版本,科举制度展,邵仲节艺术展馆等。

   元佑三年(1088),宋哲宗为了表彰司马光的大节元勋,敕令翰林学土苏轼撰写神道碑文,并御书“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额。碑文2266字,详述了司马光的家世与生平。绍圣初,御史周秩首论“温公诬谤先帝。尽废其法,当以罪及”。宋哲宗“止令夺赠谥,仆所立忠清粹德之神道碑”,将原碑推倒。

   金皇统年间(1141——1148),原仆倒的神道碑龟趺之侧,生出一株杏树,长势奇特。夏县县令王廷直命人掘地,得断碑四石,重新镌刻原碑文嵌于壁间,僧人圆珍出钱财建神道碑堂加以保护。遂名杏花埤,惜已剥蚀难辨。

   明嘉靖三年(1524)御史朱实昌巡视河东敬谒温公之墓时,看到哲宗御篆碑额及原碑龟跌高及九尺,推测原碑之大小,于稷山访得紫润坚铿之巨石,复镌苏文于碑上,立于旧龟趺,冠以旧额。现矗立在司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绝伦,堪称三晋第一碑。

   另外,茔地还保存宋至民国碑记3O余通。司马光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光其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夏县)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通贯古今,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末年赵匡胤(宋太祖)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司马光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1066年),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司马光著述颇多。除了《资治通鉴》,还有《通鉴举要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此外,他在文学、经学、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诗草》、《注古文学经》、《易说》、《注太玄经》、《注扬子》、《书仪》、《游山行记》、《续诗治》、《医问》、《凉水纪闻》、《类篇》、《司马文正公集》等。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

  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王安石是政敌。

“小儿击瓮”故事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来源: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http://blog.sina.com.cn/muzijiyou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