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自由,受法律保护,信件是不容拆阅检查的。但在战争时期,为了保密防谍,有时要实施信件检查。根据有关史料,抗战期间,重庆就曾实采取过这种特别措施。并有检查戳记存世。
图1是一枚1939年由四川江津寄山东荣成的航空信。它行用于抗战初期,走的是一条特殊邮路,因而成为—件少见的邮史实证。
该信使用江津延年医院印制的红框公函信封,由该院之孙某寄出。收信地址是:“山东省荣成县第二区埠柳村万兴仁宝号转交墩后村孙长德先生升宕”。左上角手书很大的“航空”二字。虽然未见航空签条(可能脱落),从背面所贴邮票面额,也可肯定是航空信件。因当时国内平信资费标准是每件5分,而此信共贴伦敦一版(单圈涮、中山像5分票6方连(脱落3枚),正符5分加25分的航空信件资费规定。寄信日期,封背手书“阳历八月二十号”,销票日戳也是“东川江津廿八年八月二十”,邮票右上角的威海卫汉英三格式中转戳日期是“廿八年九月七日”,正面中部有一枚欠清的落地戳,隐约可辨是“山东埠柳村(代办所)廿八年九月九日”。仔细计算,这封航空1言件的全部邮程整整是20天。
为何国内航空信函要走20天呢?说来也简单,第一,路程太远,飞机只能送到中途;第二,处在战争时期,信件要经军政检查。
欲知详情,就要分析它的背景和邮略了。
1939年,位于重庆附近的江津是抗战的大后方,是国民党统治地区,而山东半岛泡括最东端的威海、荣成地区),已是日军占领的第二年,属于沦陷区了。名为中华邮政实由日伪控制的邮局,仍然坚持原地办理邮政业务。川鲁两地,相距数千里,当时不通火车,邮路不便,连抗战之前,相互通信,也多用航空。威海、荣成又无机场,当时胶东半岛东部的航空邮件,中途到济南或青岛转为陆路运递。日军侵占华北之后,双方互为敌区,水陆路普通1言件更加艰难了,就只能使用航空通信。不管飞机送达济南还是青岛,对当时的国民政府来说,都是敌占区,为防间谍活动,进出口信件,均需经过检查才能放行。此信背面的下部,有两方紫色的检查戳,就足以证明此信是经过了邮件检查。
现在让我们分析研究一下这两枚检查戳。
请看图2,右边的一枚是“检查讫”三个楷字,十分清晰;左边的则是长框双行戳,可能是过分匆忙,不仅上下倒置,而且盖得太轻,中部无墨色,仅见下端并列的“国”、“讫”二字。对照张氏戳史图录分析,全文应是“中华民国检查讫”。两戳颜色完全相同,可肯定是同时所盖。但,它们是何地所盖呢?我们知道,邮局本身是无权检查信件的,战时检查,一般是由政府或军事机关派员到邮局进行。按当时的邮路情况分析,信件出口的江津、重庆,进口的济南(或青岛)以及最后的中转局威海卫,都有检查的可能。此信的“检查讫”戳式,我未查到图谱资料,而“中华民国检查讫”戳,在张恺升的《中国邮戳史》第十册168页中有记载。张老将它编入“二战时期的政府检查戳”类别中,该项共收入3式,如图3,其中的第3种狭长框者,正和此封的左戳相合。该戳图系张老由某“拍目”中收录到的,他标注为广州使用,而我认为是信件落地时,在重庆所盖。戳文使用“中华民国”字样,也符合当时驻在重庆的国民政府身份,是地道的政府检查戳。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这两枚检查戳记,应是信件在重庆上飞初之前,由国民政府所派的检查员盖的。
以上拙见,未知当否?另,“检查讫”戳式,“张氏戳史”和“孙氏戳志”都无记录,不知何处可能查到?文章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