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家郭润康感受“方寸天地”大变化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63

   走进贵阳市著名集邮家郭润康老先生的书房,就见长约5米、高约2米的立式大书柜里排满了一本本有关集邮的书籍,好几盆郭老亲手栽种的吊兰放置在窗台上,为满室浓浓的墨香又增添了一抹清雅的幽绿,让人心情愉悦。

   城市公路突飞猛进、大厦高楼与时俱进、社区文化日益丰富……接过郭老手中的集邮册细细翻看,这一枚枚不过方寸般大小的邮票,勾画出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时代变迁。

   郭老今年91岁了,认识第一张花花绿绿的邮票时只有15岁,由此开始步入集邮的殿堂,一发不可收拾。抗日战争爆发后,郭老辗转来到贵阳,此后在贵阳成家立业定居。几十年下来,日积月累,藏品逐渐丰富。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30多年过去了,很多事物变化都很大。”郭老回忆说,那时,国家出版发行的邮票就那么几种,这种品种单调、门市少、集邮不便的情况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才有所好转。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集邮爱好者越来越多,邮票供应显得有些紧张。“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没多久,也就1993年左右,贵阳市开始有炒邮的了。”郭老说,很多集邮爱好者对这事印象特别深刻,算得上是上世纪90年代集邮的一个“历史标签”。特别是1997年潘天寿作品选(T)炒得很凶,原价才6元一套的邮品,转手就要翻一倍的价格。次年,贵阳邮票交易市场还在冠生园大厦的三楼隆重开业。

   “现在,邮品拍卖活动多了,感觉集邮不止更方便,题材、内容都更丰富了。你看,上世纪90年代发行了第一套贵州地方题材《侗族建筑》邮票,‘五二八’贵阳龙洞堡新机场通航封。去年,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邮票,今年,2008年奥运会邮票更是独领风骚,深受大家喜爱。”郭老说,这些具有地方特色和重大历史题材的邮品,已不单单在方寸之间展现出应有的风貌,更是我们随着时代的进步、迅速发展融入世界舞台的一个见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