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品钱币并非越错越美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83

   编者按:集邮似乎能不断创造奇迹!近日,湖南媒体报道,一位集邮爱好者收藏的《良渚玉琮》“错版”邮资明信片21连张,现在已经卖到4000多元,而其面值才8.4元。从1997年发行到现在,该“错版”十几年间升值竟达470多倍。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位集邮爱好者还是个“逢错必收”的主儿,其收藏的许多“错”邮几乎都在演绎类似的升值“神话”。此事一经传出,便成了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逢错必收”也被渲染成为集邮界最具传奇色彩的收藏、投资原则。

  其实,“逢错必收”在近年来的邮市乃至整个收藏圈中,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风尚,从邮品到人民币都陷入了收“错”、越“错”越值钱、逢“错”必炒的漩涡。但“错”能不能收,该如何收藏,又如何看待“错”的价值,还是要听听各方专家的意见。本期主持:刘礼福

   本期嘉宾

   苏慎余:北京集邮家

   宋 琛:上海邮评人士

   刘延河:兰州收藏爱好者

   猎奇心理在作怪

  刘延河:错品可以收集一点,但不鼓励专题收藏,一味收藏“错”,就走上了集邮的旁门左道。因为“错品”是集邮的一个另类,更准确地说,“错品”只是集邮上的趣味品。

  而现在风行收“错”,是集邮界和钱币收藏界猎奇的心理在作怪。因为正常的东西太多了,觉得正常的不值钱,就要找一些不正常的,觉得不正常的能升值。也正是因为人们对“错版”邮品和人民币的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有过高的预期和宣传,现在有一类邮商、币商就在邮市里、网络上鼓吹“错品”有多大升值潜力,甚至还无中生有地在“不错”中找“错”。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借机造假,有的用正版造错版,有的纯粹造假错版,这严重扰乱了收藏市场的发展。

  其实,“错品”收藏只是一种趣味收藏,并不是一种投资。更要提醒收藏者的是,包括邮品、钱币在内,很多收藏品并不是越错越美、越错越值钱。现在很多媒体广泛关注错版人民币,只要在百度上输入“错版人民币收藏”就能出现近5000条新闻,很多都是在大肆宣讲“错版”人民币有巨大升值潜力。错版邮品的新闻也是如此。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吉林省通化市于先生收藏的我国1978年4月25日发行T24《气象》特种邮票的第三枚“天气预报”邮票图上,“预”字印成了“予”字,属于错票,所以一枚8分钱的邮票可能价值几千元。媒体千万不能再就这些内容大肆宣讲,更不能对“错版升值”的理论推波助澜,这会把集邮和钱币收藏引入歧途。

  与此同时,邮资票品的设计者、发行部门、印刷者也应该抱着认真仔细、严谨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制作邮品,不能动不动就制作发行一些有低级、可笑错误的邮资票品;而印刷部门也应该严格把关,不能让那些印刷出现错误的“废品”进入市场。这样做既能体现有关部门的权威性,也能让邮市有一个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何乐而不为呢?

   不是所有错品都能升值

  宋琛:现在,邮市中流行“逢错必收”或者“逢错必炒”。但从投资角度讲,虽然所有的“错”邮都可以收藏,但不是所有的“错”邮都会升值。

  有一种现象叫做“子模”特征,如一张由五六十枚邮票构成的整版邮票,其中有一枚出现错误,那错票的几率就是五六十分之一。如J173《中国现代科学家》(第二组)中的侯德榜,其47号位邮票中的化学方程式出现错误了,那这枚邮票就有升值潜力,但达不到几年几百倍的速度。

  有的“邮品”是每一枚都出现错误,如“中银错片”,就是英文出现错误了。有关部门为此收回了此邮品,但约有6万多枚流入市场。我当时花5元钱买了几张,现在每枚“中银错片”已经涨到了3000多元。

  但有些错邮是没有什么升值潜力的,如1998年发行的一套“警察”邮票,全套邮票竟有7处错误,其中一枚邮票上的警察手指居然“长”成了六指。这在当时虽然闹成了大笑话,但有关部门没有回收该邮票。它也曾被市场猛炒了一把,可是最后该票不但没升值反而贬值了。

  还有一种就是“人为的错”。虽然设计、印刷上都没有错,但很多人抠字眼、借“错”发挥来炒作。这类邮资票品的错版也就没什么投资价值了。如首日封、极限片以及各种商业封片等错版一般是没有收藏、投资价值的。2007年11月22日,中国和墨西哥联合发行的《贡嘎山与波波山》特种邮票纪念封,背面说明文字中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印成“中国人民共和国”,当时市场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邮商爆炒这枚首日封。但经过两年时间,现在这枚邮品早已经无人问津。

  针对任何邮票都可能出现的“印刷变体”,如折白、漏齿、刺孔移位等,因为都是个别现象,都有一定的价值,但不可能创造出多大的升值神话。现在很多人跟风收藏或者炒作错版那是在不了解真情、甚至是无知的情况下的盲目选择。其实,这是邮市中一种既可笑又可悲的景像。

   集邮的真谛不在“错”

  苏慎余:“逢错必收”,我完全不赞同这种收藏理念。因为这是非常蛊惑人心的言论,宣讲这种观点的人是在布局、炒作。而且“逢错必收”也是一个错误的收藏理念。因为邮票中出现错误的情况很多,不见得每一个“错”都能收藏。

  历数中国邮票史上的错票珍品,它们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错”或者错的原因,而是因为存世量少。如全世界存世量仅有48枚的民国错版邮票“宫门倒”、新中国第一套错版邮票纪20《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三十五周年纪念》、“第五届世界学生代表大会”错版邮票、“天安门放光芒”邮票、中银错片等,这些已知的珍邮差不多是因为设计出现错误,但其珍贵的主要原因还是存世量少。

  而京剧脸谱特种邮票、“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0周年”纪念邮票等是因为未正式发行,但有东西流入市场,所以也被人们视为“错票”来珍藏。

  “全国山河一片红”邮票、大“一片红”邮票、“蓝军邮”、“黑题词”则是撤销发行或者少有发行的邮票,它们在设计上和印刷上本身也没有出错,也是因有少量流入社会,所以被集邮者视为错票而珍藏。蔡伦像公元“前”字错版邮票等则是因印刷错误而被视为错版珍邮。

  但现在很多人在炒作“邮资明信片‘错版’升值潜力巨大”,这很可能是个伪命题。因为邮资明信片中的很多“错”不影响大局,邮政部门也没有回收。所以“错”品就跟正品一样在使用,一般存世量也很大,你想能有升值的潜力吗?

  中国人集邮喜欢讲究一个“全”字,从第一枚明信片到现在,如果中间某一枚明信片出现错,你就不能不收藏了,所以收藏一两枚错版邮资票品没关系。你把它看成“没有错”的就完了,不要想能有多大升值潜力。其实,在我看来,集邮者根本就不应该追求这些错品,集邮者应该关注实寄封、首日实寄封等,但现在集邮界已经陷入了追“错”的误区。

  你看国内外很多著名的集邮家,他们认为有了珍贵的“错品”当然好。但从收藏的角度讲,他们并不刻意追求这些错品。像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也非常喜欢集邮,他如果想要一枚“美国中心倒印航空票”,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但他没要,为什么?原因就是集邮的真谛不在“错”。

  邮市现在太流行对金钱的追求了,反观现在的国内收藏市场,功利思想都太重,而真正的收藏文化却被人渐渐淡忘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