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光荣的绿衣使者,参加工作将近30年,一个心愿一直缭绕心头;无数次到北京,徜徉在首都大街小巷,这个心愿愈加强烈;因工作而喜欢上集邮的时候,期盼着这个心愿早日实现,那就是要到中国邮票博物馆、北京邮票厂、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去看一看。作为一名邮政员工,一直渴望能到亲眼见到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里珍藏的各种邮票的图稿与珍邮档案;作为一名集邮专业的工作人员,整日里与邮票打交道,但邮票究竟是如何印制出来的,一直在心中是个谜;作为一名集邮协会专干,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到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自己的“家”中,去走一走,转一转。
中国邮票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走上高高的台阶,迎面是吴作人先生题写的“中国邮票博物馆”鎏金大字,以宏大的规模分3个展厅(主展厅、特展厅、珍宝馆)展出了中外邮票及邮票原图。二层是邮票博物馆的主展厅和特展厅,珍宝馆位于四层的中心展厅。主展厅正在展出新中国邮票设计家联展,包括孙传哲、许彦博、万维生、吴建坤、邵柏林、刘硕仁、李印清以及“聪、明、娇、子”、邹建军等邮票设计家的邮票作品及邮票设计稿,还展出了建国30年及以后逐年的最佳邮票。三、四层展厅,分五大部分(原始通信、古代邮驿、近代邮政、中华邮政、当代邮政)展示了从邮驿到当代邮政的发展进程,她是一部中国邮政历史发展的教科书,再现了中国邮政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和平崛起、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伟大成就。珍宝馆中展出了老纪特中撤销发行的《京剧脸谱》、学联错票、大片红双联、小片红双联。顺楼梯而下,见到了大型油画作品“溜索姑娘”,展现了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邮政所一名普通的邮递员尼玛拉木在用溜索“溜”过澜沧江的一瞬间。尼玛拉木作为全国邮政投递员中的一员,穿行雪山峡谷十年,为边疆群众传递的不仅仅是一封封邮件,更是在播撒爱与奉献。她的精神值得学习,她是邮政员工的骄傲。
北京邮票厂
中国邮政邮票印制局,就是集邮者熟悉的“北京邮票厂”,这个专门印制邮票的厂子,1959年投产使用,引进了捷克的印刷设备。自此,新中国所有的邮票都出自这里,直到1992年,新增了河南和沈阳两家邮票印制厂。能参观邮票厂,是每一位邮政员工和集邮者梦寐以求的。从事集邮工作20多年了,从手中也过了许多邮票,但就是没有见过邮票是怎么印出来的。这次要不是全国集邮联的联系,还真进不了邮票厂的大门。走进看似悄然无声的邮票印制局大楼,即被告知将相机和手机收起,厂区不允许拍照、不允许带包进入。印制局的小郭和小胡陪同交流团参观,同时还有两名保安跟随,足以看出此地非同小可。首先参观的是胶版车间,据工作人员介绍,胶版印制的邮票成品率高,印刷成本低,在这里见到了使用六色机印制的“和谐”图个性化邮票,2000版以上的,是主图与附图一起印制,2000版以内的是分次印制的。在凹版车间,正在印制“八达岭长城”普通邮资明信片式门票和北京税票,在另外一台机子上,正在印制“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邮票,裁切后的检验全张为9个邮局全张。在另外一个车间,正在印制“保护环境”80分普通邮票,由于机械故障,正在检修机器,也使我近距离观看分色印制的普票半成品,都是无齿的,每过一次机器就增加一种颜色,直至最后被打上齿孔,裁切成检验全张。在检验车间,许多年轻的姑娘们正在检验着邮票,这是裁切成邮局全张前的一道工序,要求是眼神要好,手脚麻利,在这里见到了正在接受检验“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邮票。在成品车间,是待检的已经裁切成邮局全张的邮票,从这里出去,邮票要被打号和喷荧光号了,我们见到的“云锦”、“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邮票。走出生产车间,回望整个厂区,北京邮票厂如今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了,一个个现代化的邮票印制车间早已取代了人们印象中的那枚邮票上的印制车间了。
全国集邮联
位于知春路和学院路路口的知春大厦二层,就是全国集邮联的办公所在。干集邮工作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走进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大门,这里可是集邮工作者自己的家。走进刘佳维副会长的办公室,同行的好多位都与佳维副会长熟识。很早就知道刘佳维副会长可是多面手,摄影、写作、集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过3本个人文集,摄影水平非常高,有一本摄影专辑,常听很多人称赞他。佳维副会长与在家的各部室领导与访问团见面。很多人的名字早已是熟知,这次是第一次见面,临别之时,专门拜会了邮展部的李捷部长。随意在全国集邮联的办公地走一走,看一看,从走廊中挂着的邮票图案,透出这里的文化气息。整洁的走廊,宽敞的会议室,明亮的办公室,这里就是指导全国开展集邮活动的指挥部。
短短的三天,相继拜会了全国集邮联,参观了邮政邮票博物馆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很荣幸作为文献集邮赴京交流访问团的一员,使得使得埋藏心中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那种感觉,恍如昨日的梦境,闭上眼睛,那亲历的情景,仿佛刚刚发生,值得一生去回味。
后记:在京时葛会长嘱咐我咋还能在邮政员工的角度写一篇感受,后又接到汪时东老师的电话,也是以集邮工作者的角度谈谈感受,随成此文,作为《文献集邮》的一篇专稿刊登在《文献集邮》2011年第3期上,发表时有删改,题目改为《访三“邮”遂夙愿》。感谢葛建亚会长和及汪时东老师的厚爱。作者:杨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