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藏品中有一件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印制发行的“生产建设图邮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目录>中国邮票博物馆编修订版1993第181-182页),发现24枚方连中有一枚邮票图案与众稍有不同现将研究结果分述如下: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区内建立若干地区性邮政机构。1946年10月在哈尔滨成立东北邮电管理总局,统一全区邮务。1948年12月总局迁至沈阳。1949年东北行政区版图,包括黑龙江、松江、吉林、辽东、辽西、热河六省和旅大地区。1949年9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生产建设图邮票”1枚/套,平版,白纸,图幅22x17.5mm,齿孔10.5度,无水印,无背胶,东北币1500元,刷色桔红(《目录》描述为“桔黄”,但与附图原色不符),单色印刷成本较低。全张100(10x10)。沈阳东北画报社印刷厂印刷。
在邮局全张的第32号票位上发现该邮票图案中央左侧烟囱由原来2毫米加高至4毫米,但仍在原来2毫米高度处冒出黑烟,其余的23枚票图没有此现象。笔者认为该子模特征是因母模翻制成子模时存在异物或刻划上去的。这一发现经集邮文献检索未见文献报道。由于我国早期印刷邮票的制版技术水平不高,多采用“活模”。每印刷一批次,都要把子模重新拼版.因此,各个子模并无固定的位置。据此便可以分辨出是哪种版型。此外,发现该票齿孔间疏密不一,光齿、毛齿、盲齿并存,个别有漏齿(例如第33—34号票之间第4齿为漏齿),同行齿孔排列不齐等。
笔者将这24枚方连邮票用于《环境与健康》(5框)专题邮集中进行传统化研究,用子模特征讲述治理环境污染的“故事”。笔者在邮票下方的集邮说明文字写道;1949年9月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发行“生产建设图邮票”,在邮局全张第32票位上(子模特征)左侧烟囱由原来2毫米加高至4毫米。在邮票上方的专题说明文字写道:“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革新成效显著,采用安装脱硫除尘装置,改造燃煤设备,加高烟囱等技术措施,节能减排,严控SO2排放总量,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环境的空气质量。”作者:吴天俊 文章来源:浙江集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