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附加费邮集与研究的现状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24

   中华历史文明全国集邮展览于2005年11月6日至8日在湖南省澧县举行。按照邮展组委会的意见,划归邮政历史类别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有13部,划归一框类别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有3部。

  一、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占有一定比例

  参展总计150部邮集中反映邮政附加费内容的邮集共16部,占16.6%;总计556框展品中邮政附加费邮集有68个展框,占12.2%。其中在邮政历史类别共展出25部邮集,而第一次获准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多达13部,在该类邮集参展比例已高达52%。一框邮集共展出47部,邮政附加费邮集也有3部,占6.3%。

  这16部参展邮集是从30部送审的同类邮集中遴选出来的。除送审邮集本身有问题外,主要受承办地场地、展框及总规模的限制,使一些邮集未能参展;但就澧县地方而言,已尽力而为了。

  二、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已基本反映了目前全国邮政附加费集邮与研究的现状

  1.送展邮集的地域广。16部邮集分别来自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一些边远省份也有邮集送展。这既反映了邮政附加费集邮爱好者分布广泛,也反映了邮展组委会在审批中的和谐精神,平衡意识,对促进边远地区的邮政附加费集邮活动的推广发展有深远的积极作用。这是超越邮展本身的大局观。当然对邮政附加费集邮强省来说,参展资格的竞争就显得激烈了。花中选花,这对提升全国邮政附加费集邮整体水平,创立精品意识,应该是一件好事。另有些省、市邮政附加费邮集送展受影响是因该省、市重点推荐邮集的侧重面不同所致,因此在邮展6个类别中客观冷静地为邮政附加费集邮定位,是由送展、审批、评审诸因素决定的。

  2.邮集作者均是各地佼佼者。从参展的邮政附加费邮集看,己成立省、市邮政附加费集邮组织的基本上都是会长、副会长的邮集。应该说是代表了该地区较高水平的。

  3.获奖情况。湖北省唐白桦会长送展的《中国邮政快件附加费(1987--1993)》邮集获邮政附加费类邮集的最高奖——大银奖加特别奖。戈中博评审员曾在《中国集邮报》上做了评价,摘要如下:这部邮集“较完整地反映了快件附加费的历史状况,选题既有面的广度,又有单一内容的深度,是一部编排较为典型的邮政史邮集。”这部邮集的奖级与其他两部以建国初期实寄封为素材编组的邮政史邮集属同一档次,我认为公平。

  这部邮集冠“中国”之名,取全国素材,以单项邮政快件业务编排方式组集,并不属于这次参展编排的主流板块,却一举夺得邮政附加费类参展邮集之桂冠,这是否给邮政附加费邮集编排方式以一种启示呢。

  另三部银奖邮集获得者为已故内蒙古邮政附加费集邮家杨廷斌、四川附研会会长刘道宜、湖南附研会副会长胡亚非。杨老以邮政史类方式编排,其余两部邮集以传统类方式编排,也均获次高奖,进一步说明两种方式均可采用。

  根据我的统计,16部集邮中(泡括3部一框邮集),按省别冠名用省内素材编排的有12部,占75%,当属主流板块。以全国各省综合素材编排的有2部,占12.5%,以全国各省单项业务素材编排的有2部,占12.5%,应是非主流板块。16部邮集中,按邮政史类编排的有13部,占81%,应是主流板块。按传统类编排的有3部,占19%,当属非主流板块。但从邮展获奖情况看,奖级分布却并不和参展的各板块成正比例关系。

  在获较低奖级展品中,有两部邮集值得研究:一部是《第一期广东邮政附加费》邮集,另一部是《安徽省邮政附加费》邮集,分获铜奖和证书。可能是我对评审规则不理解,至今仍不得要领。两部邮集有哪些重大缺陷,希望专家指教。

  三、邮展所暴露出的问题

  一个被压抑了十多年的群体要求尽快释放压抑的情绪,这种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对邮政附加费复杂性、特殊性及其本质的认识,对邮展评审规则的认识,送展作者、征集员、评审员乃至评审员之间的不同认识以及观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需要一个宣传、辨正、互信、磨合、统一的过程。浮躁的情绪于事无补,网上个别敌对观点更不可取。

  要清醒冷静地认识邮政附加费参展解禁后新的历史任务,嘉兴朱炳荣在《羊城附加费简讯》第18期发表了四点意见很有参考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