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早期邮票简介(二)


91邮票网 2012-05-09 19:55:10 浏览量:687

二、香港的早期普票

    1860年5月,原本由英国直接管辖的香港邮政业务开始移交给港英政府。香港的邮票
历史从此开始。

    港英政府接管邮政之后,第六任港督赫求利斯·罗便臣致函英国,要求运送英国邮票
以应港人之用。所求未果,罗便臣便开始自行设计,并于1861年将设计图稿送交英国政府
批准。1862年12月8日,香港第一套邮票正式发行。全套7种:2分(棕色)、8分(黄色)、
12分(浅蓝)、18分(浅紫)、24分(浅绿)、48分(玫瑰色)、96分(棕灰色)。此套邮票无水印,
雕刻版,单色,齿孔为14度。此套邮票在制版过程中,由于邮票图间距排列过密:纵1mm、
横1.5mm,因而齿孔位移现象非常普遍。这套邮票的图案采用的是维多利亚女王侧面头像。
从此套票开始到1901年,38年间共发行16套普票,图案均为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只是在
面值和刷色上有所不同。

    在发行第一套普票的第二年,又发行了4种以水印纸印刷的新面值普票,1865年至
1874年又陆续发行了8种,凑成全套12种。这套票中产生了不少珍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
面值96分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邮票,目前新票的市价为23万港元,其四方联已成为存世
孤品。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发行的16套普票中有8次是加盖改值的:
    (1)在1866年18分邮票上加盖16分及在1871年30分邮票上加盖28分,发行时间1876
年至1877年。
    (2)以第一、二次带水印通用邮票加盖临时十进制单位改值票,即1865年8分票加盖改
值5分,1866年18分票加盖改值5分,1865年12分票加盖改值10分,1877年16分票
加盖改值10分,1865年24分票加盖改值10分。1880年3月发行。
    (3)1863年30分票加盖改值20分;1865年48分票、96分票加盖改值50分、1元。
1885年6月发行。
    (4)1891年发行的第四次加盖改值票全套3枚,即30分票加盖改值20分,48分票加
盖改值50分,96分票加盖改值1元。
    (5)1891年还发行了维多利亚女王像第五次加盖中文改值票,全套3枚。即在30分票
上将“三十分”的“三”加盖为“”字,而“”字有大有小,其规格有3.25×3.5mm、3.0
×2.75mm(分粗细两种)、2.5×2.6mm、2.25×2.3mm、3.0×2.75mm多种;另外两枚
是将48分票加盖改值为“五十”分;将96分票改值为“壹员”。
    (6)第六次加盖票为2枚,即10分邮票加盖7分;30分票加盖14分。1891年发行。
    (7)1898年发行第七次加盖改值票,全套2种,均在96分邮票上加盖1元,其中1枚
将“SPECIMEN”加盖在女王头发上,另1枚则加盖在女王头顶上。
    (8)1898年还发行了第八次加盖改值票,全套2种,即30分票加盖10分;另一枚除在30
分票上加盖10分外,还用汉字“拾”加盖于“三十”上。

    香港早期的加盖邮票以手工加盖,因而产生了一些错盖、倒盖、复盖等变体票,比如
在十进制单位加盖改值票中就产生了8分改5分倒盖、复盖;16分改10分复盖、倒盖等
著名变体票。

    继维多利亚女王之后,爱德华七世在位期间(1901年至1910年),共发行了三套通用邮
票。即普17,爱德华七世侧面像通用邮票(第一版),1903年1月至7月发行,全套15枚,
面值分别为1、2、4、5、8、10、12、20、30及50分,1、2、3、5及10元;
普18,爱德华七世像通用邮票(第二版,第一组),1904年至1907年发行,全套15枚,面
值与普17基本相同,只是少了1分,多了6分;普19,爱德华七世像通用邮票(第二版,第
二组)1907年至1911年发行,全套8枚,面值分别为1、2、4、10、20、30、50分
和2元。

    爱德华七世时期的邮票较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邮票在设计上略为精巧,爱德华七世的
肖像较小,外面加了一个附有皇冠的椭圆形框。此外还有以乔治五世、乔治六世肖像为图
案的几套普票。

    香港早期的普票,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色彩单调,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
囿于香港殖民统治的社会性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