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历史(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所发行的邮票,称作近期邮票。目前,邮票种数已近40万。
每年还以7000到9000种之数递增。数量庞大的近期邮票与早中期邮票相比较,有以下几
个特点和趋向。
一、邮政体系的非殖民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
卢森堡、奥地利恢复发行邮票;法国、意大利改用新的邮票铭记;匈牙利、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建立了新的邮政体系。1949年起,德国境内使用德意志民主共和
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萨尔(萨尔于1959年停止发行邮票)4种邮票。在亚洲,
日本邮票自1946年将铭记改为“日本邮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发行以“中国人民邮
政”为铭记的邮票。因此,殖民地邮票从原来占世界发行总数的50%,下降到20%弱。而
且,当代的殖民地邮票几乎都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岛屿所发行的。
二、邮票的商品化。由于集邮已成为群众性的爱好,邮票买卖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
行业,不少国家和地区通过发行远远超过通信需求量的邮票,来增加财政收入。因而邮票
的商品化已经成为近期邮票的特征之一。邮票的商品化,除了增加印量和种数以外,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非纸质邮票和异形邮票的出现。非纸质邮票,以50年代的匈牙
利铝箔邮票和波兰的丝绸邮票为最早,继而有钢箔、银箔、金箔、塑料、木质邮票的出现。
不丹王国还印刷了立体邮票和唱片邮票。异形邮票,主要是60年代以来,塞拉利昂和汤加
发行的。由于这些邮票使用不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作为邮资已付凭证的功能,因而并不
被集邮界所重视,只是当作趣味品收集。二是岛屿邮票的大量出现。50年代以来,有些岛
屿开始发行邮票,有些恢复发行邮票。这些岛屿人口稀少,个别岛屿甚至无定居居民。但
邮票发行量并不小,绝大部分作为商品出口。三是机印盖销邮票的大量出现。这些邮票多
为彩色大型票,选题多与本国无关,由国际邮商承包印刷、代销。由于数量大,在集邮界
的声誉也较差。
三、票种的简化和特种邮票的系列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邮递函件日益增多,
为了简化手续,各国邮政部门都不断减少专用邮票,以通用邮票代替。目前各国使用的主
要票种大致为普通、纪念、特种、航空、附捐、欠资等六种,其中,特种邮票的出现虽在
上世纪末,但大量发行,并被认为独立的票种,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国1951年
率先定名为特种邮票。近年台湾也将特种邮票自普通邮票中划出,并将这两个票种另行编
号。澳大利亚和若干英语国家在特种邮票编号前冠以“S”(英文“特种”的字头)。尽管有
的国家称作专题邮票或主题邮票,但这一票种已被承认。目前特种邮票每年发行套数和种
数已远远超过普通邮票,而与纪念邮票相当,并日益趋向系列化。日本是发行系列邮票最
早和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生肖系列邮票也是深受国内外集邮者赞誉的。
四、邮票选题的国际化。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国际组织的增多,反映国际组织、事
物和人物的邮票大为增多。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联合国和为联合国规定的国际活动所发
行的邮票。如纪念“国际儿童节”、“国际残废人年”、“纳米比亚日”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都发行了邮票。二是为一些大型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和国际竞赛,也常有许多国家
和地区发行邮票,如万国邮联百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欧罗巴等。三是为了纪念世界名
人和重大事件,也常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不谋而合地先后发行纪念邮票。如政治家邱吉尔逝
世、哈雷慧星回归、美国建国二百周年等。
至此,邮票已经不仅是邮资已付的凭证,也不仅是历史进程的记录和小型的艺术品,
它还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