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耗出精品已经成为邮市的一种共识,大量的事实证明,消耗才能创造邮品价值,并是促进邮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因。本文后面将谈到消耗之王——中国贺年片的投资机会。
一、大势判研,“谋市”“谋势”与“谋利”三缺一不可
避实就虚是一种战术。历史中的中国邮市已经沉淀出了众多精品,板块也炒过了N多次。小型张、小本票、JP片、邮资封,包括2000年后的小版票和获奖版,可以说邮市在炒作板块中,从未停止过“喜新厌旧”。然而在无数次“喜新厌旧”的“风卷残云”之后,纪录了无数个集邮投资者悲痛而扭曲的面容。
本次第四次中国邮市行情,受市场内外部因素影响,其性质已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因中国邮市的长期低迷还没有受到市场的深刻认识,因而中邮公司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里耕作得十分艰难,就算机关算尽始终也没有得到收藏投资者的赞许,场外人更是“一头雾水”。
2009年10月1日,中邮支撑邮政大权以来,开始了“谋市”的步伐,采取的方略是:深度耕作,“布大局”求发展。因此启动老邮,唤醒邮民,激活邮市,在2010年也算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可惜的是第二步还没来得及启动,就被市场急功近利者大肆炒新邮扰乱了市场。这部分炒新者是邮政内部的“国家蛀虫”与市场中的即得利益者相互勾结造成邮市的跌荡起伏,因此广大邮民对中邮公司“内藏奸细”的做法刻骨明心地反感。然而邮政公司不思悔改,并没有整肃市场以示规范,而是采取了放货打压的手段,造成邮市表面深幅回调的态势,可谓损人不利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历次新邮深幅调整的原因。
接下来,中邮还将继续“谋市”,并进一步达到“谋势”,到再下一步“谋利”。“谋市”“谋势”“谋利”,是当前邮政集团必将要经历的三部曲,想要直接“谋利”那是不可能,否则就像一岁的娃娃不会走路就要跑一样的危险可笑。
二、时代变了,发行期内炒新邮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是中邮“谋大局”的一个时代背景。5月1日发布的“邮市市场管理办法”是中邮“谋大局”的基本法则。规范求发展,而不是“投机求发展”。可以肯定地预见到未来中国邮市将会规范地发展,炒新邮的货源将会被逐步堵死,发行期内炒新邮的日子就快要到头了,中国丑陋的邮市现象将会被邮民而唾弃(由2000万集邮爱好者下降到200万人,证明中国邮政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受到多数集邮爱好者的唾弃,因此采取人为的量小品种试图“谋利”都是徒劳的)。
因此,价值投资必将成为主流,窗口销售才能救中国邮政集团于不仁。
三、消耗之王——贺年片,第四次邮市浪潮中最大收益的投资机会
前面讲过,贺年片还是一个大大的聚宝盆,因为众多窗口而产生的巨大消耗,形成历年贺年片在市场上“物以稀为贵”的收藏与投资机会。其中,早期贺年片HP1---HP5已经出现了较大赚钱效应,发行量100万以内的几种贺年片从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5月中旬价格上涨了3倍,最高的达到了4倍(按收购价算)。说明贺年片的价值正在被市场认同。而1992年以来的有奖贺年片还未出现大的涨动,1992——2009这17年中,其中1992年(又是一个猴年开天辟地)作为有奖贺年片的龙头、2000年(龙年,中国人的拜祖情节)作为千禧之年的跨世纪之星、2005年(鸡年,最大的贺年套票,消耗巨大)含盖31个省市区的文化特色和2009年(牛年,牛气冲天,中国人勤劳致富的象征)有奖贺年片中所产生的百年不遇的“生肖第一错片——片红”,都因消耗巨大而具有可圈可点的投资理由。另外就是“梅兰竹菊”“福禄寿喜”“笔墨纸砚”和“长城长江黄山黄河”有奖贺年极限片,除“梅兰竹菊”已涨几十元外,其他的三个品种还处在打折状态。这四款国字头的绝版之作,更是中国邮政事业的“神来之笔”,其设计之独特、题材之独特、形式之独特的文化地位无与伦比。这些都是今后值得重点投资的对象,因为有奖贺年片还从来没有在中国这块文化的“舞池里舞蹈过”。因而经过无人问津和长期大量的消耗后,这些题材绝好、寓意深刻的贺年片存世量已非常稀少,投资价值已经凸显,其独一无二的“年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都必将使中国贺年片的价值大放光灿。存世量多的不过几十万,少的只有几万,甚至几千套,独立而每年仅仅发行一套的超小板块,体现了较高的投资与收藏价值。这样的投资主体,在目前的中国邮市也是唯一的。慧眼视金,提早布局,是保证贺年片板块能够达到超高收益的前提。
综合中邮集团的文化产业思路,关注贺年片的投资机会是邮市发展的结果,也是贺年片历程30年来价值回归的体现,更是文化产业主导的必然。定位册一旦出来,走礼品与收藏之路定会促进贺年片更好的发展。
正本邮资贺年片之投资机会,关注相关品种价值之力量。作者:郭旭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