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材质变异邮票引发未来思考》,而想探讨丝绸邮票方面的一些问题。以下是引用内容:
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应持唯物的、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和不竭动力,邮票要发展更需要不断创新再创新,但任何事物也有其自身的特殊和一般规律,邮票属性内涵和外延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拓展,我的观点是既要继承更要推陈出新,邮票是用于通信源于通信而诞生,不能用于通信也就只能作为集藏投资品,现在集邮协会会员168万,一些材质变异、脱离邮票属性的创新花样多一点不是不可尝试,问题是邮政把广大集藏投资者的热情和好奇心以及仅有的资金规模大有引入歧途陷进怪圈的企图,比如丝绸邮票印量逐步扩容加大,远远超出了邮市需求,传统纸质邮票还未全面盘活的形势下又过渡印刷变异材质邮票,邮政为卖大肆炒作新邮势必造成邮票新贵老贱、宠新厌旧,炒作罢了又像1997----炒的高跌得狠、一地鸡毛打入冷宫无人问津,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绝不能忘记。
国家邮政法和邮票发行监督管理办法都明确了无论纪特和普通邮票都是法定的通信邮资,而金银铜铁锡以及木竹、丝绸因贴不上信封而很难承担邮资功能,这样的创新邮票,量少能够满足集邮投资多元化需要,一旦品种杂乱、量大了,就会成为邮市持续健康向上发展的累赘,虽然炒作这些创新材质邮票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轰动和赚钱钱效应,但从中长期看除缩量外,变异材质邮票收益远远低于纸质邮票这是铁板定钉的事实。有位邮友说的特别精准:草纸印刷的黑便士之所以珍贵不是因为它是金银铜铁锡等变异材质,是因为纸质邮票用于通信消耗造成存世量少才珍罕。如果金猴不是纸质而是丝绸和金银铜铁锡等变异材质印刷500万套邮票,印刷发行量就是存世量它现在一版能过百万吗?所以,我提出了“玩邮票决不能忘了邮票的基本属性”这一观点,对错就由市场和历史判定了,印证这一观点对错需要的是时间,让我们在进取中见证吧!
看了先生《材质变异邮票引发未来思考》这篇文章,令在下感慨万千,为楼主因材质变异展开的思考,并引起对未来之担忧的济世之情而由衷敬佩。
先生的观点了然于纸上,“既要继承更要推陈出新,邮票是用于通信源于通信而诞生,不能用于通信也就只能作为集藏投资品……比如丝绸邮票印量逐步扩容加大,远远超出了邮市需求”。不难看出楼主对邮政的推陈出新,即赞成又矛盾,真是爱恨交加呀!还特意列举了丝绸邮票以证明自已的观点。只是在下不懂,从大丝绸到牡丹丝绸发行量均为六七十万,而兑奖丝绸从未公布过发行量,先生所言丝绸印量逐步扩容加大,远远超出了邮市的需求的依据何在呢?
先生最后还提出了“玩邮票决不能忘了邮票的基本属性”这一观点。并以国家邮政法和邮票发行监督管理法规都明确了无论纪特和普通邮票都是法定的通信邮资,而金银铜铁锡以及木竹、丝绸因贴不上信封而很难承担邮资功能。说到“丝绸因贴不上信封而很难承担邮资功能",这里不得不佩服楼主对邮识的研究之深,至于丝绸邮票是不是国家法定的邮资凭证?丝绸能否贴上信封?本人对此略有研究,请先生指点一二。
世界上第一枚丝绸邮票:东欧国家波兰邮电部为纪念波兰邮政创办400周年(1558—1958),而特别发行了全套一枚、面值50兹罗提的丝绸邮票小型张。这枚邮票的发行,开创了邮政史上非纸质邮票的先河,同时亦成为世界上第一枚丝绸邮票。
大丝绸小版张是世界上在纯真丝绫绢上印制邮票的第一次,并填补了世界精制仿古绢织造工艺技术的空白。
为配合2006年第六届中国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国家邮政局决定利用2006年9月10日发行的2006—23T《文房四宝》特种邮票,另外特别印制含两套8枚的绢质邮票小版张,在2006年10月26日邮币会开幕当天首发,这是中国邮政第一次发行丝绸材质的邮资凭证,消息一出引起集邮圈内外的广泛关注。尽管此前已有多个国家印发了丝绸邮票,但直接在纯真丝绫绢上印刷邮票尚无先例。将轻如蝉翼的绢材变成适合高精度印刷邮票的载体,必须解决绢面平整、不打皱、不起翘等诸多技术问题,天工绫绢攻克了30余个技术难关,终于开发出这一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复合的独特新产品。7月3日,国家邮票印制局负责人和专家组确认产品完全达到了直接印制邮票的质量要求。国家邮票印制局随即向天工绫绢订购精制仿古耿绢5万米,与常用邮票防伪纤维纸采用特殊工艺粘合,绢面按在普通邮票纸上印制邮票的方式印刷图案,纤维纸面刷背胶。同时,天工绫绢也将填补了世界空白的精制仿古耿绢织造工艺技术申报国家专利。
这是中国邮政第一次发行丝绸材质的邮资凭证,采用特殊工艺粘合,绢面按在普通邮票纸上印制,纤维纸上印背胶。这背胶做何用途?还请先生教我!
说丝绸系列没有消耗。什么叫消耗,由于网络的普及,请问先生一年能寄出几封信?作为小版来说,撕开才是彻底的消耗,但在邮品的价格超过面值以后,还会将小版撕开寄信吗?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消耗主要是指沉淀这种广义的消耗,而礼品册的开发是一种最为迅速的沉淀。
对于一般的集邮知识,我们应该先自已研究清楚,再来发表观点,如不能实事求是,又不能深入研究,未免可笑。本人也是一业余爱好者,其中如有疏漏之处,还望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