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待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集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文”字邮票≠“文革”邮票
人们通常说的“文革”邮票专指发行于“文革”前期的19套“文”字邮票,这是不妥的。因为这些“文”字邮票发行于1967年4月20日至1970年1月21日,尚不足三年时间。
事实上,“文革”邮票应该包括“文革”初期的7套“老纪特”、前期的19套“文”字邮票、中期的21套编号邮票和后期的29套JT票,以及5套普通邮票等,总计四个阶段81套366枚邮票。翻开这本邮票全集,真实完整地再现了“文革”十年的风风雨雨。
“文革”邮票的特点
1、邮票设计政治化、简单化。在独特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事物黑白颠倒,有的还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只有突出政治、宣传毛泽东思想才是最安全的,邮票发行也不例外。特别是“文革”前期所发行的“文”字邮票,绝大多数的选题都与毛泽东有关。表现出极端政治化、简单化的特点。票面以大红大绿为主,展现的基本都是毛泽东头像、语录和诗词。
2、邮票志号、铭记混乱不堪。“文革”十年间,邮票上的志号变化多端。1967年4月20日老“纪特(C、S)”志号被取消,开始发行无志号的“文(W)”字邮票;1970年8月1日“文”字邮票停发,又采取不分票种、按发行先后顺序统排流水号码的方法,发行“编号邮票(N)”;三年以后,从1974年开始,新“纪特(J、T)”志号启用,一直到“文革”结束,并沿用至1991年底。
3、扩大发行量。1966年前发行的“老纪特”邮票,发行量基本控制在600万枚以下。“文革”开始后,为了达到宣传、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目的,这时期所发行的邮票动辄就是几千万枚。如W10、W11、W12等均在5000万枚以上,特别是W15《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发表》和N7的发行量,曾高达1亿枚和1.4亿枚之多!创新中国邮票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4、特殊票品扑朔迷离。“文革”十年期间还流出几种没有正式发行的邮票,诸如大小“一片红”“大蓝天”“黑题词”“全面胜利”等,此外还有“红灯记”“珍宝岛”试机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