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2009年8月18日《中国集邮报》第64期学术探究版刊登的“纪念新中国六十华诞集邮征文”---《探析“十七孔桥”邮资封的版式》一文后,本人认为作者所述观点与提供实物均存不妥之处,现商榷如下:
1、文中所述“初期发行封”与“后期发行封”不是版式区别,而是真品与赝品的特征区别。《探析“十七孔桥”邮资封的版式》一文中所述初期封特征为:邮资图网纹点呈斜的竖向,以右下角为例,第一行是竖向的5个棕色圆点;封正面“说明:邮票图案剪下使用无效。”、“颐和园十七孔桥”、“国家邮政局发行1999”三段文字采用宋体印刷。后期封特征为:邮资图网纹点呈斜横向,以右下角为例,第一行是横向的6个棕色圆点;封背面三段文字为仿宋体印刷。从笔者收藏关注邮政用品的经验来看,200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邮资封片简卷》一书上未有该封两种版式之说,此说是该封发行十年来首次披露。依笔者之见,近期邮资封(非加印封)中若有这种差别较大的版式特征除非是在原版严重损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但是印刷厂还有备用版的话那就几乎不可能发生了。《十七孔桥》邮资封实际完成1450万的发行量,其526信箱专用封一直印到2001年,虽是小规格封但版模特征都一直未有大变,足可证明中途改版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单就《探析“十七孔桥”邮资封的版式》一文所介绍的这些“版式”区别,的确难以以用来鉴别真伪,这也许就是文作者误以为真的理由吧。其实,《十七孔桥》是河南邮电印刷厂印刷的一枚具有防伪暗记的邮资封。要辨别“后期封”的真伪,先要对照该封上的荧光邮政徽志暗记即可分晓,这枚假封的暗记在紫光灯照射下无荧光暗记或模糊不发光。笔者所藏的假封不仅有圆角、直角之分,而且还有原白、漂白两种不同纸质。通过防伪暗记判断该封为假封后,再去看文中所描述的“后期封”的铭记文字特征,则更知其假矣!而文作者恰恰完全忽略了这一点。对于“后期封”的诸般特征,笔者早在2000年就见到过假品,并在《集邮报》2000年第78期《十七孔桥出现假品》(时用笔名徐建军)上已撰文明确指出。没想到若干年之后竟然仍有研究者以假作真。
2、文中所示的《十七孔桥》邮资封首日实寄封所销邮戳质疑。文中展示了两枚首日实寄封戳图,一枚圆角,一枚直角(也称可圆舌与棱舌),用来证明两种封舌封同时发行的。圆角封是北京颐和园支局第16号戳销盖,直角封是北京颐和园第6号戳销盖。16号戳的时间字钉格式“1999.3.25.20”其字笔画不圆,第6号戳的时间字钉是“99.03.25.20”,其字钉笔画圆,在同一支局同一时间内使用的两把日戳竟有如此大的差别,让人生疑,作者也没有文字介绍原由。笔者收藏的《十七孔桥》邮资首日实寄封中没有6号戳的,经查上海东方会出版的《1992-2002普通邮资信封、明信片实寄图录》,知原地颐和园支局的确寄出6号戳的挂号首日实寄封,不过未能上图无法参考借鉴。因为本人没见过真品,不敢轻易做出判断故向人请教,有邮友告知此6号戳为拨轮戳,但是否真实也欠考证。在此仅表疑问,还请有实物者或知情者继续赐教,以解心头谜团。作者:徐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