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复兴的贡献与错误论“片蓝”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154

   赵复兴的贡献:“片蓝”由赵复光挖掘,是一不争事实,“片王”头衔恰如其分。流出量由7万多枚缩减至不足万枚,是其深度挖掘所致。

   笔者曾于2000年著文,论证了赵复兴关于“片蓝”流出不足万枚之说,主要是从市值入手,加上逻辑推理之法给予论证。拙文曾被刊载于2000年第11期《中国集邮》杂志和2001年上海发行的《国际金融》报。

   时至今日,仍有众多邮友对“片蓝”流出不足万枚质疑,质疑的依据便是前邮电部文件。笔者却坚信流出不足万枚之说,推理如下。

   一、当第一次文件公布流出7万多枚之后,估计山东、四川等地方邮政迫于10倍罚款和行政处分的压力,与上级达成默契,交出截留“片蓝”,不处分、不罚款处理。由此,便如泥牛入海,不另行文便成必然。此事一不关乎国计民生,二不牵涉犯罪,与舆论监督不搭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睁只眼,闭只眼,得饶人处且饶人。那个流出7万多枚的文件必竟是前邮电部文件,不是中央文件,您认为大事,前邮电部认为平常事,将截留的交上来是好事,可能存在先交的罚款,后交的不罚款,怎好再次行文?

   二、“片蓝”发行量817200枚,按平均摊派法,每省平均27000枚,山东一省却流出“片蓝”高达25510枚,占平均分配数的90%以上。山东省共有百余座城市,若要卖掉如此多的“片蓝”,便存在山东省境内全线提前销售才有一点可能。当时的电话普及率低于现在的轿车普及率,信息闭塞,此事不可能发生。时至今日,有邮友对笔者拙文中上述论证给予质疑,质疑理由为山东为人口大省,不可能是平均数。对此,给予释疑。

   1990年,JP邮资片为“垃圾”品种,京、沪文化发达城市销路稍好,但邮政局也公开出售。各地方邮政对JP邮资片避而远之,少分为妙。

   笔者曾于1990年10月份从上海大木桥邮市进货JP6100枚,摆地摊卖3元一枚,五个月才卖了50余枚,不是碰到1991年3月份JP邮资片起局,估计一年难卖完。当时南昌玩封片的水平肯定在山东济南之上,南昌应属封片重镇之一,济南应该不靠边,说到南昌龚振鑫先生,集邮界谁人不知?全世界难以复制第二部的新中国邮资封邮集便在他手上,其中有数枚孤品所致。受其影响,南昌玩封片推广开来。

   三、市值分析法是笔者玩邮二十年的辛苦结晶,抓“黑马”便离不开市值分析,“市值分析”看似简单四字,其实千头万绪,错综复杂。

   任何一种“错邮”,其市值均远低于同类正确精品邮票市值的68%,一般只在40%左右。

   错邮市值以流出1300余枚的“一片红”为首,每枚平均以35万元计算,市值不足5亿元,5亿元的市值不及15000套文10的市值,文10的存世量应该在3万套之上吧?市值最少比“一片红”高一倍。

   JP邮资片的市值应该以JP1、JP2、JP6三者中的一者为首,但其市值最高也只有1.5亿元。“片蓝”流出若以7万多枚计算,市价为2500元一枚计,市值却高达2亿元,有违常理。若以流出万枚计算,市值为2500万元,在JP家族,市值在数百万元的品种占大多数,符合常理,这属于逻辑推理吗?

   “片蓝”如果流出7万多枚,那赵复兴最少拥有15000枚,但他在1997年也不过千余枚,现在数百枚而已。他若有15000枚,会重回锦州干本行?15000枚卖300元一枚,便是450万元。

   1996年12月下旬,我在月坛邮市亲眼看到赵复兴与一位比他年龄稍大的黑大胖子、举牌3000元一枚统收。第二天,全国各地“片蓝”拥有者蜂涌至月坛,数枚者为多,一位最多者为50枚,总数不会越过200枚。

   赵复兴的错误:压“缩普”,捧“片蓝”。“片蓝”本只流出不足万枚,因为您无端攻击发行量只有2万的“缩普”,搞得别人说您为人不地道,进而怀疑您的“片蓝”流出不足万枚之说。怪谁?怪您自己。

   因您压“缩普”的行为,导致您对“片蓝”的宣传,变成了“捧”的贬意。

   “片蓝”与“缩普”是邮资片家族的二大分枝,井水不犯河水,一个是“长江”,一位是“黄河”,您非要把“缩普”之“长河”贬低成“小溪”,先不说得罪人,逻辑上也有违常理。

   “缩普”的发行量如“小溪”,发展钱景似“长江”。“片蓝”同理!作者:王仁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