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融家与小邮票 汪建熙捐赠海外淘邮珍品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322

   「听说中投公司在增持境内的新的人民币基金?」一个香港的朋友发短信问我,我懒得再动脑筋,就略做改动发短信给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汪建熙。他回我短信:「凯雷,如我一直所说,中投不能在国内投资,也没有人民币(收到的人民币都交财政部用于支付国债利息了)--------」。

   一个大金融家,对待一个香港如雷贯耳的投资人的疑问,甚至对待一个记者的迷糊,如此坦率且耐心。在最近一次,汪建熙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张以正、罗洪啸专访时,他所言「中投『钟情』中国概念」,可能是激起香港投资者的「美好想像」,其实这是误解。对此,汪建熙娓娓道来:「中投并不能在内地投资,但重视『中国概念』的运用,乐于分享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以获得更高回报。中投的投资对像既可以是国外知名的优质企业,也可以包括在港上市和配股的内地优秀公司。」

   这小小细节的幕后,是汪建熙对待中外媒体的一贯透明,是他打开中投神秘传奇之窗。从中国首席会计师到具专业素养的学者型官员之美誉,从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到中国国家投资公司首席风险官,汪建熙自2008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的透明、坦率,赢得「最开放的政协委员」之一的赞誉,直至如今。他在全国「两会」这个大平台上,真确而耐心的揭开海内外媒体关注的中国主权投资基金──中投公司神秘的面纱──那里曾有多少对中投对外投资的误解,他的开放让中国金融巨擘渐渐赢得了媒体的理解与尊重。

   一,捐赠珍邮「史前封」中国人形象首现方寸间

   但这个夏天,他向中外媒体关起了一扇窗。为期四个月的「黑便士与罗兰·希尔──汪建熙个人收藏展」在中国邮票博物馆开展。听到在香港的罗洪啸传递的消息,我和记者张昕、王添翼匆匆赶赴收藏展开展仪式时,发现除香港文汇报外,仅有邮票博物馆邀请的两家媒体在场。开放的汪建熙,坦露心扉时却如此低调。

   小时候钟情集邮的我,看到汪建熙邮展时却如此陌生。汪建熙邮展共分为两部分,永远的黑便士和不朽的罗兰·希尔。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邮票是这次邮展的重要部分。汪建熙捐出了自己17年集邮生涯中珍罕的66枚邮票,其中3枚「史前封」尤为珍贵。

   黑便士邮票于1840年5月1日在英国问世,5月6日开始使用。邮票图案是维多利亚女王18岁即位时的侧面像,面值1便士,采用黑色油墨印制,故由此得名为「黑便士」汪建熙的收藏中,纪念「黑便士」多以「票中票」的形式作为展示。邮票的创始人,展示英国邮政改革家──罗兰·希尔风采也是他的收藏重点。

   汪建熙的邮票可圈可点的不少,在讲解员讲述中:「黑便士邮票规定5月6日正式使用,但5月1日发售之后就有人提前使用了,这一枚明信片上展示的这枚5月2日寄出的黑便士实寄封则尤为珍贵。」

   「我们再来看这枚由诺福克岛发行的著名的马尔雷迪邮资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梳着长辫子的清朝人的形象,这也是中国人的形象首次登上方寸。画面中心的票中票,背景为罗兰希尔爵士。」

   让我们一行最有兴趣的是,汪建熙向邮票博物馆捐赠的三封英国极为珍贵「史前封」。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史前」这个陌生的概念浮现出来:「所谓『史前』,是指1840年邮票诞生前,也就是当代邮政史开始前,经政府或私人寄递的信封。汪建熙先生所捐赠的存世极少的「史前封」,不仅体现了邮政发展的延续性,为研究邮政史提供绝佳素材,在艺术及收藏角度上同样极具价值。其中由英国布里斯托尔寄往伦敦的1792的『史前封』里,私人的信件还保留其中」。

   「汪建熙所捐赠票中票分布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恰是博物馆馆藏较为薄弱部分,对博物馆的意义几乎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二,海外游历情牵故国

   看到汪建熙和邮票设计师们在为排着长龙的邮票爱好者签名,我不忍心多打扰。不过,在博源基金会秘书滕晶指点下,我「发现」了汪建熙夫人郝荃女士,没想到既恬淡又爽朗的郝荃作为集邮伴侣,亦是金融界名人。向身为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的她打探才知道,汪建熙原来在三十年前就开始集邮,这成为海外工作期间夫妻二人的兴致与爱好,却秘而未宣。

   在八年前在任职中国证监会副秘书长时,我有机会了解他到他这两段重要的海外工作经历,当年的记述还如在昨天。

   「八十年代未,以王波明、高西庆等为首一批国外回来的年青专才,想创建中国的股票市场,受到中央高层的肯定与支持。一九八九年三月份,北京股票交易所联合研究设计办公室(后改名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简称联办)正式成立,以创建中国规范的股票交易所为已任。

   在这个鼎盛阵容中,有精通法律的如高西庆,有精熟于金融操作的如王波明、王莉,有长于经济理论的如李青原,如今这些人都是事业有成。但在当时的架构中,唯独缺一名精熟会计的专才。

   当时汪建熙正准备博士论文,主旨即是股份制问题。他在博士论文中写道:「财务会计审计,与证券市场资本市场之间是相辅相承的,相互推进并相互依存。」而此时联办的力邀,也激发了汪建熙开拓与实践一片新天地的激情。即由此,他步入证券界,个人偶然际遇却发轫了证券市场与现代会计管理制度的接轨之途。

   联办邀汪建熙出山,予其职位是联办首席会计师。汪建熙却秉持一贯行事风格,自己心目中「名不符实」的事坚决推辞。最后即以财会部主协调的身份在联办兼职近三年。

   九十年代初,在联办工作一个时期后,汪建熙来到了美国,在全美证券商协会进修证券市场监管课题。在大洋彼岸的他在进修的同时,亦代表联办与华尔街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商谈有关中国基金的组建事宜,他的妻子亦在美国学习。舒适的工作、安逸的生活,一切都那么合谐,自然……而大洋此岸的中国证券市场正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新风暴。

   一九九二年,中国证券市场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九二年春天,邓公在南方发表了讲话,其中关于股票市场、证券交易所,明确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持试。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关,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这实际上是对股份制和股票市场试点进行了肯定。一九九二年,深圳股票认购者与公安干警之间发生冲突的「8.10事件」震惊全国。党中央的决策可谓英明,不但没有因噎废食,而且扩大上市公司试点规模,并向全国范围内推广。紧接着这一年十月,经中央高层确定,刘鸿儒牵头组建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的独立监管即由此发轫。

   当时中国证监会最缺的是集专业才智与领导才能于一身的通才,精熟中西实务的汪建熙受到刘鸿儒等证监会高层的关注。证监会成立前,他们就不断越洋与汪建熙联系,力邀其回国出任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一职。

   证券市场上的会计监管在那时尚是一片空白,有风险但更有发展的空间。开拓新天地的激情再次促使汪建熙做了决断:归国创业。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最后一天,当汪建熙踏上首都机场,时不我待的工作已经在京城铺开,中国证监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已经敞门在等待;十二月一日,大洋彼岸的余温尚未散去,汪建熙已冒着冬日的寒风履新。从那天开始,汪建熙即与证券市场监管结下了不了情。虽然期间有四年时间,他只身前往伦敦开创投行新业务,但证券监管的质素与追求如同血液已在他身上流淌。弹指瞬间,千禧年的八月,他又归队再续证券监管前缘,此是后话。」

   「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银行筹备在英国组建中银国际英国公司。精熟中西实务的汪建熙又成为不二人选。从在国内证券市场扮演一个监管者的角色,到去一个监管规范成熟的市场上担纲被监管的投行负责人,汪建熙有犹豫,但更多的是开拓新天地的激情。

   一九九六年十月,汪建熙到英国伦敦去筹建中银国际。九七年一月一日,中银国际控股公司暨英国公司正式开业,汪出任控股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兼任英国公司的副董事长,后接任英国公司的总裁。

   中银国际是中方全资完全在境外运作的大型投行。相形下,大名鼎鼎的中金公司,主做境内市场改制业务,帮助中国企业到境外融资。而境外的业务以外资行业为主,中银国际就这样与境外投行展开全方位『零接触』,可谓在一线战场上。

   英国的快节奏、国际化的创新工作,令汪建熙一投入就是四年。而岁月的轮回又是如何相似,如同八年前,初建的中国证监会向远在美国的汪招手;这一次,既定方针明确、运作步入正轨的中国证监会再次向远在英国的汪致意。

   八年来,汪建熙个人和他的事业历练有诸多提升,但他的「汪氏风格」没有变──祖国金融事业开拓创新的需要就是个人的不二选择。如同八年前,月底返京,次日就赴证监会上班,雷厉风行。这一次也是,二零零零年七月三十一日返京,八月一日即准点工作,作风依旧。」

   在当年证监会所在地金阳大厦,我有幸代表人民大学《共和国的建设者》编委会采访汪建熙,这是他少有的详细向校友讲述他的「中国第一会计师」的职业生涯。我细致的询问和记录了他的点点滴滴。没有想到,八年后,才第一次知晓他的集邮爱好!这个爱好居然有三十年之久!

   在全球金融界最瞩目的中国证监会、中金公司、中投公司历任要职的汪建熙,谈到他为之注入心血的监管工作,他耐心而坦率。对于他的爱好,竟然如此秘而不宣多年。而我觉的这爱好却值得记上重重一笔。

   在我知晓他的爱好前,印象中心中只有工作的汪建熙,如今回忆起来他亦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印象中在08年「两会」时,被中外媒体团团包围问到中投公司到底如何投资这一神秘敏感话题时,汪建熙的一句颇为传统的表述,生动、朴实又传真,他说,「我们是以种田为主,打猎偶尔为之。」07年成立的中投公司,注册资本二千亿美元,庞然繁复之金融大象,其踏足国内海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资本市场神经。如何能对外说清楚这中投大象的雷霆行动,如何能理出个其中头绪,相信不仅是中投高层头疼之事,更是记者所渴求。

   汪建熙这「土而又土」的表述,生动又传神!真是让记者如获至宝。基金管理,如此现代高端的金融术;种田打猎,如此传统古老的田园生活,就这样,逼真传神的融合在一起。

   在楼继伟执掌的中投「炼金术」中,中投更操持着简约传神的话语「炼金术」,这二者,中外记者、海内外读者皆是「喜闻乐见」,这背后,其实蕴含着楼继伟、汪建熙们的中式智慧、胸襟与雅量。

   三,海外淘邮情趣金融美好支点

   对于金融钜子的汪建熙,小小的爱好彰显著主人公的品性。

   在海外,很多人生活枯燥(曾经我以为汪建熙仅是一个枯燥的工作狂),很多人以异域美酒佳肴为享,而汪建熙海外淘邮的情趣颇为难得。我最爱品读沈复的《浮生六记》,当我遇到郝荃,听她简单讲述她和汪建熙的海外淘邮之乐,《闲情记趣》中沈复与陈芸品诗之雅趣、《海国记》里沈三白以笔架形容钓鱼岛的目击记恍若浮现在眼前。

   没想到,在邮展上,我遇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杨周复,这位前教育部副部级官员,是汪建熙的同学。有缘的是,作为杨周复的父亲、会计界泰斗杨纪婉的弟子,汪建熙与郝荃的集邮爱好,原来是被杨周复在大学其间感染引领其间。自1983年起,汪建熙与郝荃就选择『票中票』作为集邮主题开始了集邮生涯。

   哪些邮票最珍贵,最值钱?我问的都是最俗的问题。郝荃却是识物不识价,她笑言,当年,她和汪建熙都是随缘淘邮,「不论到哪个国家都会到小摊上去淘」。在节值日,双双去旧货市场、邮展中,地摊里,以淘邮为乐趣,经常不经意间从大清早到天擦黑,乐在其中。

   有一个故事,令郝荃记忆犹新,「有一次在美国,一家百货公司倒闭,我连忙赶去,那里有一个集邮专柜,都是卖旧邮票,一包一包,为此请了三天假,去挑,但也不敢买太贵的,面对喜欢的邮票爱不释手,我们倾囊而出」。这时,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中国人在海外尘世生活中的雅致情趣。

   对于有前来参观的集邮爱好者惊叹汪氏藏品「史前封」的珍贵,作为中投高层的汪建熙说:「对我而言,集邮的价值不在于价格,并不是单单强调其珍罕性和其价值高昂。这其间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谓包罗万象,对于我的小小邮展,希望大家更关注邮票中的历史、文化、学术的价值。」

   而我更关注集邮中的个人小情趣,在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的渐变中,在全球资本市场逃不脱盛衰法则的不断突变中,有多少金融界钜子正在和将要诞生,中国正步入金融衍生品大发展的前夜,很多人信奉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名言,却将权力、金钱、毫无个人情趣可言的财富等作为支点,令人担忧。在我有限的采访中,迟至今日知晓的汪建熙的集邮,更早前知道光大集团唐双宁的书法,他们的一方爱好增持着他们个人的情操和工作的雅量,比起美酒美食海外国内的沉迷,比起爱好蜕变为的无节制的私情,更令我赞叹和感慨。

   我期待,在因特网、金融市场构成的人类未来图景中,根植于世界银行、世界货币愿景中的政府与官员积极作为的「巧监管」理念能熨平泡沫与崩盘的传说,我更祈愿,如「大金融家与小邮票」的故事般,更多的生根于情趣,结果于哲思,升华为情操,融汇于思维的美好支点,能在不确定性蔓延的「全球金融村」中撬动起创造中国社会财富不尽迸发的源泉!

   中投公司介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29日,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设立的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中国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筹集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了相当于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作为中投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中投公司的经营宗旨是持有、管理和投资其受托资产,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努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中投公司独立经营,自主决策,基于经济和财务目的,在全球范围内对股权、固定收益以及多种形式的另类资产进行投资。

   中投公司董事长、首席运行官为楼继伟。

   汪建熙介绍: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首席风险官。汪建熙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后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获得西方会计硕士、会计学博士学位。他曾两度进入中国证监会,先后担任中国证监会第一任首席会计师和副秘书长、主席助理等职。此外,他还曾经担任中银国际(英国)总裁,中银国际(控股)执行董事、副执行总裁等职。现在他同时兼任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国外工作多年的汪建熙先生在证监会工作期间是证券领域被认为非常有专业素养的学者型官员。

   汪建熙邮展介绍: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举办的「票中票馆藏集萃」和「黑便士与罗兰•希尔─汪建熙个人收藏展」,将展出至七月底。1840年,世界第一枚邮票─「黑便士」诞生以来,她的芳容、故事、奇遇、身价为一代又一代的邮票收藏者所追随、热议。我国邮票收藏家汪建熙先生利用他长期在国外工作的机会,将收集到的「黑便士」「蓝便士」和「红便士」邮票,以及与「黑便士」邮票相关的票中票精品、珍贵封片一并在这次展览上展出。此外,汪建熙先生捐赠给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的54枚经典票中票和12枚封片也同时展出。这些精品邮品引领参观者穿越时空隧道目睹她们往日的风采,点燃我们今天的集邮热情。(作者:香港文汇报记者彭凯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