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行屡屡上拍国宝:闹剧接连上演


91邮票网 2013-03-28 22:01:49 浏览量:440



  估价2亿元的《深山夜雨》(据称是米芾作品)即将现身纽约贞观的“中华瑰宝春季拍卖会”,但行家透露米芾早无作品传世,目前已知只有一件宋人摹本藏于台北故宫。同场拍卖会还将出现明洪武青花“钟馗赏花梅瓶”、明宣德青花“宫苑婴戏纹十六棱大海碗”等众多“国宝”。这一事件近日发布后,业界资深人士纷纷用“胡闹”、“弱智”、“丢脸”等词语形容这是一出“闹剧”。联系去年频频发生的“汉代玉凳”、“徐悲鸿油画《九方皋》”等争议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在经过了多家拍卖机构数年地毯式“扫荡”征集后,民间是否真的还有这么多“国宝”?如果有,这些宝贝的“成色”又如何呢?

  文、图 记者林琳、郭晓昊

  纽约贞观拍品多为假货?

  事实上,圈内的行家对纽约贞观国际拍卖公司并不陌生。去年,该公司一举推出一批名头极为震撼的“宋元书画”,其中一幅“赵孟頫”的《三马图》就以1.26亿元的成交价,被部分媒体称为“迄今为止中国书画作品在美国的最高拍卖纪录”。

  “当然都是胡闹”、“贞观是个骗子公司”、“这些都是忽悠”……当记者向北京和广州的行家们了解该公司时,他们均异口同声如此回复。“像这种‘米芾’的画就跟去年的‘汉代玉凳’、‘徐悲鸿油画《九方皋》’是同一回事,各地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是假得很离谱的东西。当然,这家公司的做法跟所谓的《九方皋》等有所不同,属于‘国宝帮’,他们拍卖这些‘国宝’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包装自己,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北京艺术品圈内的行家方先生(化名)对这家公司很了解,“这家公司就没拍过真的东西,他们网站上的图片,100%都是假的,全是地摊货。我相信这样的拍卖很可能什么都卖不出去。”

  朱先生(化名)一直在欧美市场“寻宝”,对国外市场的状况非常熟悉:“这家拍卖行,行内人是不看的,因为卖的几乎都是假的,不管是书画还是瓷器。‘米芾’这件东西,出现在它那里太平常了。”

  走遍国内外市场的买手方先生透露,这样的拍卖公司在美国有很多,他们的图录一打开全是假的,但其中一部分公司是因为不懂中国艺术品,有一部分则是故意卖假:“纽约贞观故意卖假的可能性很高,传闻老板曾在香港办过拍卖行,也是全部卖假,拍卖这个行当的人都知道他。去年他们拍‘赵孟頫’《三马图》时,行内人已经评价过一波了。”

  此前,纽约贞观老板林辑光高调宣布将600余件“国宝级艺术珍品”捐赠给广东江门林辑光艺术博物馆的消息,已经被行内人所质疑。一是质疑国宝的真假;二是质疑捐赠的用意。“没有人会当这些‘国宝’是真的,但这些东西未来肯定会拍出一个高价,就像‘赵孟頫’的《三马图》一样,他们自己会做出一个高价,但成交一定是假成交。”方先生如此总结这场“闹剧”。

  焦点一:不要相信民间遍地是国宝

  “艺术品市场的升温点燃了许多人一夜暴富的欲火。”孙先生收藏艺术品多年,对于市场有冷静的看法,“‘国宝’不断涌现,各种跟国宝有关的宣传层出不穷,大众宁可信其有,觉得自己也应该有‘中彩’的幸运。这从各地陆续建立的民间艺术馆、博物馆中也可见一斑。”

  记者曾参观过一座藏有无数“元代青花”、“清三代官窑瓷”的三线城市的民间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表示,这些大东西的来历不可说,背后有极为神秘的缘由。而当地民众对于这间“国宝”博物馆极为敬仰,未有任何质疑。“这种艺术馆、博物馆的大玉缸等,成本只不过数百元一个,东西肯定不是雕出来,是用工业硫酸烧出来的。”孙先生说。

  北京一家拍卖行的负责人周先生(化名)告诉记者,征集人员们疲于应付这些普通民众。“元青花本来就很少,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几乎每天都有人不辞劳苦带来送拍,都是直径1米的‘元青花’大盘,一摞一摞的。之前汝窑拍了1亿多元之后,又有人拿‘宋代汝窑’来送拍,而且一送就是10件。我们一说是假的,他们就跟我们吵架。”周先生无奈地说,“我们不是说民间就不可能有真品,不看就否定,而是看过后才说东西不对,但他们都不信,甚至有人拿自己认为的好东西到各家拍卖行送拍,都被婉拒后,他们就声称拍卖公司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因为都不收他的拍品。”

  记者曾参加鉴定站的鉴定活动,见到普通民众带来的一堆又一堆的瓷器,都是大尺寸的“珍品”,鉴定专家一旦做出否定的判断,有的黯然神伤,有的激动得破口大骂甚至动手。在众多鉴定活动上,很多普通市民拿着大包小包前往,但是数十件藏品中往往无一真品。曾有一个鉴定专家私下告诉记者:“有时候一眼就看出是假的,但为了取信于收藏者,不伤害他们的感情,我往往会假装拿着放大镜认真细看,再给出判断,不过这样也不一定奏效。”

  “不要相信民间遍地是国宝,也不要以为自己花几千元或几万元就能买到绝世珍宝,那都是自己骗自己的游戏。”方先生对那种“幸运儿”的想法感到无可奈何。而周先生的说法更为严谨:“民间肯定有国宝,因为拍卖这么多年,上拍的‘国宝’还是大多来源于民间,但是数量肯定微乎其微。真正特别好的东西都是来源清晰的,随意拿出5件‘元青花’、10件‘汝窑’,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焦点二:江湖骗子横行艺术品市场

  事实上,国宝级拍品多年来在拍卖会上亮相的次数并不多。正规的拍卖行虽然希望国宝拍品多多益善,但存量太少,只好抱着可遇不可求的心态征集。

  周先生认为,“国宝”的概念起码应该是一级文物,并且来源清楚。米芾的“作品”横空出世,业界哗然,周先生认为从中可以看到拍卖市场的乱象不仅仅存在于国内,而是全世界:“为什么会有乱象?还是艺术品的鉴定门槛不是大众所能了解的,大众参与这个行业要做很多准备。”

  冯原教授对此事件的解读更加直接:“讨论市场的时候我们预设了市场是规范、理性、道德的,但其实这个前提并不准确。市场的规律就是在不违反法规的情况下,无论是装疯装傻还是真疯真傻,都不过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艺术品市场就是一场真真假假的赌博,总是有傻瓜和骗子的存在。他们之间的闹剧使这个市场更加热闹。”他认为,“米芾”的作品无论拍出两亿元还是三亿元,结果都不重要。“这仅仅表明了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还处在江湖骗子横行的阶段,是一个充满贪欲的市场。而诸如米芾作品这样的‘国宝事件’,也不过是一个市场中最新的案例而已。”他认为,无论“米芾”的这件东西卖了几亿元,也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快会被下一个8亿元或10亿元的国宝新闻所替代,“只要艺术品市场中的人还有过多的贪欲,这种游戏就会继续下去。”

  专家观点:按图索骥不可取  鉴别实物更靠谱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认为,无论是“赵孟頫”的《三马图》也好,“米芾”的《深山夜雨》也好,行内无法对其进行过多指责:“因为拍卖本来就不保真假,即使是国外也如此。东西不是纽约贞观画的,也是旧东西,我们捉不到任何把柄。”一种观点是:“以没有米芾作品传世就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也太绝对,万一某天出现一件真的呢?我们没有看过原作就评论,也是不严谨的。”周先生强调:“很难用传家、来源清晰来反驳某件东西不是国宝。没有传世,不一定就是假的。传承只是佐证,不是必须。”

  “确实不乏史料有而未见实物的东西。”瓷器行家陈先生表示,中国的史料记载久远,文字并不完全靠得住,还是要以实物说话,“史料以实物存在为主,两方面相结合,相互印证。”在市场上,关于这样的故事不断出现,很多收藏者对着书本买东西,发现自己可以买到书上曾记载的“国宝”,而这些“国宝”连故宫博物院也没有收藏。曾先生(化名)就有这样的经历,他曾购买了一幅唐代书画,卖家告诉他这件书画在史料中有记载,曾先生买下后找专家鉴定,专家告知这幅画历代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图录对照,是造假者根据文字资料臆造的。曾先生的“国宝梦”就此破灭。

  “书画是很成熟的市场,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但刀剑这个领域还有可能出现,因为太冷门了。”刀剑收藏家皇甫江则对史料持基本信任的态度,“只要是史书记载的,理论上应该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当很少人关注刀剑的时候,他偶尔会找到好的老刀剑,通过寻找匹配的史料,才发现原来史料上有对这些刀剑的记载,因此也令他更加相信史料的真实性,“这个市场中不乏凭想象和史料臆造出实物的造假者。所以对于理论上存在的东西,没实物,不可能去印证。”

  “不要单靠一个人的幻想就否定所有专家的努力达成的共识。”陈先生认为,虽然理论上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即本来只有著录未见实物的东西,某一天终于浮出水面,但是要经过专家和藏家的反复论证,才可能得到真实的结论,“不过在现实中,瓷器这个领域至今几乎未曾出现这样的‘成功案例’。”

  事件回顾

  米芾《深山夜雨》事件起于3月11日某媒体的报道。该报道称,“纽约贞观国际拍卖公司将在拍卖会上推出280余件拍品,其中包括宋代大画家米芾的《深山夜雨》,除此之外,书画拍品还包括文征明、董其昌、马琬、吕纪、清代朱耷(八大山人)、郎世宁、王翚、郑板桥、金农、李觯等名家精品。”

  这一消息刚一在网上发布,业内人士反应激烈,纷纷在微博上进行驳斥。不少资深藏家表示,米芾的东西早就没有传世的,台北故宫有一件,但那是宋人的摹本,也不是米芾的真迹,现在故宫和大都会博物馆都没有米芾的东西。



  标签:拍卖行屡屡上拍国宝:闹剧接连上演  

  上一篇:荣宝斋上海大众收藏拍卖会首日成交1793.63万元
  下一篇:中国嘉德2013年首场拍卖 嘉德四季第33期即将举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