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集邮不宜“产业化”


91邮票网 2013-02-27 16:35:51 浏览量:197

文化产业化已成为世界潮流,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集邮显然也属于文化,那么推出集邮产业化似乎也顺理成章。眼下,“集邮产业化”这个命题已经有人提出,有企业在实践,也开始见诸报端,有炒热之趋势。然而,笔者却觉得,“文化产业化”不宜延伸到“集邮”。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文化事业。但文化产品强调的是精神性、娱乐性等基本特征。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邮票,则是国家(或地区)邮政主管部门发行的。邮票的基本功能是邮资凭证,同时又是国家名片,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起到宣传和推广的作用,且具有收藏价值。因此,邮票及其邮品,是特殊的有价证券,特殊的商品,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性商品,不宜归入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产业。

邮票及其邮品,是不能与书籍、影视等文化商品相提并论的。邮票及其邮品的特殊性质,并不适合不加节制地扩大生产。纪特邮票及其邮品,不是大众消费品,确切地说主要属于收藏品,它有特定的受众面,除了使用价值外,还有着储值、保值功能,它是不会被人轻易丢弃的,它的开发量一旦大了,一定会长期、大量存在于民间,这可是收藏的大忌。比如第一套生肖《庚申年》猴票,社会上也有迫切的需求,单枚价格早已突破万元,如果也允许加印的话,那么其价格肯定会应声而落。同样是文化商品,后者却不能任意采取市场化行为,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收藏品与一般文化商品的不同。收藏品的收藏价值永远与其存世量成反比,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再以去年的《壬辰年》龙票和今年的《癸巳年》蛇票为例,在龙的传人的国度,在一个集邮大国的广阔天地里,在发行量不会小于6000万枚的情况下,在主管集邮的柜台上,居然只有短时少量零售甚至没有零售,引得多少白发老人隔夜甚至隔两、三夜排队争购的世界独无仅有的景象,让世人唏嘘不已。而各地以龙票、蛇票开发的高档邮册比比皆是,集邮市场的龙票、蛇票票源丰富,价格更是翻了好多倍,引起集邮者的强烈不满。这种惜售、不售的行为,这种分批抛出的有意炒作,恐怕与各地乐于开发集邮衍生品(产业)有关吧?只要稍有理性的人,不难看出集邮已经出现了异化迹象。如果任由集邮产业化不断扩大,不断泛化,最后终将导致集邮业的畸形发展,甚至破坏了整个集邮市场。以集邮业为主导产业的邮政企业,面对的将是自食其果。

确实,如今的高档“集邮礼品”,即使集邮者不欢迎,但自有社会受众喜欢,正是因为有需求,有市场,才有开发的动力。如果集邮产业化出现了泛化、异化,搞得邮票、邮品的收藏价值逐渐减小,最后难免也会变成花纸头,落了个房地产广告的同样下场。但愿这仅是笔者的杞人忧天。作者:蒋宇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