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邮票轶事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68

   2004年10月18日,邮人久盼的《清明上河图》邮票正式发行了。一套9枚,全图分为三个三连张,以胶雕版印刷出了1100多年前原画的缩影。邮票的质量由广大邮人评说;邮票的身价由邮市的爆炒定,我要说的是邮票的背景——《清明上河图》原画的轶事。

   《清明上河图》在我国历代众多的艺术珍品中,堪称国宝精品,它记录了1100多年前,北宋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景,是北宋社会生活的高度缩影,不仅是一幅难得的古朴的风俗画,也给研究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等各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图中有四处反映了北宋当时医药的盛况:一处重点描绘了当时的医药世家赵太亟家,这既是一家诊所,又是一家生熟药店,门前竖起4座高出屋檐布制大路广告牌,突出介绍各种中药丸散膏丹的神奇作用。广告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个大字依稀可辨,还有位买人牵着驴子正要离去。这是当时中药中医事业的发展盛况的反映。

   长卷上面还画着两处“小儿科”,反映了唐宋时期我国医学分工已经很细,门类趋于完全。画中的一个儿科诊所,门前挂着一个挑子,上面写着“专治小儿科”。堂内坐着一位医生,旁边有一人领着小孩请医生诊治。小孩害怕医生,欲挣脱逃跑,十分形象生动。另一家诊所大门上挂着“小儿科”招牌,门前等待就医的人很多。图中还有一处骨科诊所,门前竖起的招牌上写着“专门接骨”字样。由此可见,我国宋代骨科疗法已经普遍用于民间。

   《清明上河图》的原画作者张择端(生卒年今不祥),北宋杰出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性喜绘画,尤嗜于舟车、郭径、屋宇、人物、草树、马牛等社会民俗题材,皆尽其意态。早年游学汴京,宋徽宗时招为翰林承志,后失位,家居以卖画为计。这幅不朽传世名作可能就是在这无案牍之劳形后的呕心吮墨之作。这幅画是张择端将中国人物画的描摹对象,由唐代的帝王将相、仕女释道等上层贵族演变为下层市民的代表作之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体现了传统绘画变革的人民性。此图绢本,淡设色,画卷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以北宋汴京为背景,以汴河上下风光民俗为题材,逼真详尽地描绘了当时城乡人民竞相出游的活动,画面上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数不胜数。据斋滕谦所撰《掘堂文话•卷八》统计画上工有1643人,2008头动物,比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1191人)、《水浒传》(787人)、《红楼梦》(975人)中任何一部所描写的人物都多。

   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画卷后,即进献皇宫,存宣和“御府”,宋徽宗赵佶对此画十分重视,用瘦金体御笔亲书《清明上河图》五字。1196年12月,金人攻陷汴梁(今开封市),《清明上河图》连同宫内许多财宝珍品一起与徽、钦二宗及后妃等被掠往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周围),金人在抢掠中只认金银珠宝,不懂此画的珍贵,后来流入民间,画上有了张著和金人张公药、王洵、张世积的撰跋和题咏。金元百年间的民间交流,《清明上河图》被收进元朝宫中皇家画院,但游牧民族出身的元贵族,亦不重视此画的珍贵,乃被画院书画家张氏,秘密把图偷出宫外,将一幅赝品送回宫中顶替。这幅真迹的《清明上河图》又开始了流浪生活,首先落于真定镇守,后又转卖给武林陈彦廉。陈失意后,杨准得到并题词,十年后又由云阳李祁之手转到静山周处。吴宽在记述中说到,明代《清明上河图》在大理卿朱鹤家,朱鹤识古书画,又精于雕刻,画上有弘治辛亥年李东阳题的长诗,诗中说画仍由朱鹤珍藏,后来被名士徐溥重金买云,常邀翰墨名流一起把玩、观赏、临摹,数年后他死的时候,让其孙徐文灿将此画赠李东阳,故画上又有了正德乙亥年李东阳二次跋交,讲述赠画一事,同时并写作了《清明上河图》一文,对《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形象作了详尽的描述:

   “……人物则官、士、农、贾、医、卜、僧道、胥吏、篙师、缆夫、妇女、臧荻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问者、答者、呼者、应者、骑而驰者、负者、载者、抱而携者、导而前呵者、执斧锯者、操畚锸者、持杯罂者、袒而风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轿而搴帘以窥者、有以板为舆无轮箱而陆拽者、又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从李东阳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张择端把世间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物,全部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风俗画卷,从而使我们得到一种很高的精神享受。

   后来,《清明上河图》几经易主,到嘉靖年间奸相严嵩得知学者王氏购得《清明上河图》,乃依权势从王手中强要去此画,经鉴赏家、裱糊匠辨认,发现是赝品。后来,严嵩失势后,儿子世蕃被杀,严蒿被革职、抄家,《清明上河图》也随之入宫。据詹景凤在《东图玄览编》中说,朝官朱希忠深知嘉靖皇帝不喜欢书画,乃与一内臣密谋买皇上的《清明上河图》,被太监冯保听到后,知道此画珍贵,乃开箱将《清明上河图》盗走,先藏于御沟石缝中,待日后有机会时偷出宫去,可巧正逢近日天降大寸,画被污水泡烂,一代名画历尽千辛万苦,从此结束了它不幸的一生。

   世上事偏有意想不到的巧合,此后竟又发现了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是南渡后的张择端思念故国,在异乡按原图重新绘制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诞生后也流落在民间,命运亦苦,遭到仿本、伪本、赝品的围堵,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几度盛行,清代乾隆期间,这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由陆费墀收藏,后被湖广总督毕沆买到,嘉庆四年,毕沆因剿匪不力,滥支军费被处死,抄家中《清明上河图》被收进宫廷。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开创揭示了新兴市民阶层生活的大型风格画之先河,名垂百世,影响深远。宋后历代出现了不少的摹本或类似作品:元代有赵雍本,明人有仇英、赵浙、夏芷本,至清代摹本更多,有戴洪、孙右、陈权、金昆、程志道合作本,简称“清院本”,其它尚有刘九德、深源、谢遂、罗福蚊、许希烈诸本,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有30多卷,计大陆10卷、台湾9卷、美国5卷、法国4卷、英国、日本和梵蒂冈各有1卷。除资料记录外,国内外没有统计在内的定然还有不少,这些大小不一的《清明上河图》流传在社会上究竟有多少卷,至今仍是个谜。到目前为止已有四卷不同的版本《清明上河图》搬上了不同国家或地区发行的邮票(品),首先是台湾,于1968年6月16日,发行专53《清明上河图》邮票一套7枚(五连张,特写2),1969年5月20日,又发行专58一套5枚(双连1,单枚3)。

   台湾发行的《清明上河图》,从邮票的图像看,可以知道采用的是清代宫廷画家戴洪等五人合作的“清院本”,原画为绢本卷轴,画幅长752.7厘米,高35.6厘米,台票的五横连为“清院本”的最后一段,即北宋皇家池苑“金明池”景色,其余7枚则撷取了原画其它部分之精华和细部特写,有嫁娶仪仗双连、虹桥、牛车、画坊、饮食摊等单枚。

   1995年,位于西印度群岛海地岛拉丁美洲的多米尼加共和国,也发行了一组《清明上河图》邮票,全套双五连,另两枚小型张,采用的也是“清院本”,其双五连正好是揽该图除台票五横连之前其余部分,两枚小型张的图案是台票五横连图案中的细部特写,两方新邮共采用一图,互相搭配恰当,明眼人一看,就可断言是台湾包办。

   1996年,中国举办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梵蒂冈邮政部门发行了一套4枚邮资明信片,片套封面为邮资图放大,其邮资图和明信片背图也是《清明上河图》,片上有意大利文说明,大意是《清明上河图》一幅着色毛笔画,传说作于12世纪20年代,现藏梵蒂冈教会博物馆,从五图所取该上河图的布局与明代仇英摹本相似,但笔法画风又不同,作者是谁?两本谁先谁后?又是一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幅上河图绝不是张择端的上河图,也不可能是作于12世纪20年代,现暂称其为梵蒂冈藏本《清明上河图》。

   1998年,西安秋林公司发行98企业金卡全大12枚,其中2-11采用北京博物院展厅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全卷,这是正宗本《清明上河图》搬上正规邮品,但秋林金卡也有不足之处,因枚数较多,印刷色泽不一,且两片之间的图案有多处重叠,又有几处空缺,尤其是空缺部分有兑奖券那么宽,给人们留下极大的遗憾。

   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的2004-26《清明上河图》邮票,全套9枚,一气呵成,采用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图。此图绢本,淡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笔者数年前获友人赠台湾上河图12枚,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图影印件对比,从功力看台湾邮票图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虹桥,而关键是那艘通过虹桥的大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除了桥面站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河中那艘大船下桅缓慢似要撞桥的险像,引得周围人群的纷扰正如阳在《清明上河图》中所描述。

   “有牵重舟溯急流,极力寸进,圜桥匝岸,驻足而旁观皆若交欢助叫百口而同声者。”台湾印制的上河图邮票图案虽然清晰,但虹桥特写图却平淡无奇,主要在于那大船在远离虹桥处桅杆已下,丝毫没有撞桥的危险,可以说两者构图的功力不同,令人有大异其趣之感。

   《清明上河图》与不少古代名画一样,有着辗转流传幸免于难的命运,从画面上看,有张著、杨准、刘汉、李祁、吴宽、陆完、李东阳、张公药、王峋、张石积、冯保等历代名家的题诗、题跋和累累鉴藏朱印看,该图自宋以来经历了不少人之手(于清嘉庆四年(1799)流入清宫内府),1911年,下台皇帝溥仪将此图运至天津,伪满州国成立后,此图又被傀儡皇帝溥仪带到长春伪宫。抗日战争胜利后,苏联红军进军东北,俘浦仪等押往苏联时,浦仪本想带走此图,但在上飞机时因措手不及而弃之于机场,幸被值勤的解放军所获上交,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保护国宝珍品,故宫老画家冯忠莲以10年之功,临摹了《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原本,几可乱真,存于故宫博物院展厅,作为参观的代替本。

   据历史记载,《清明上河图》应长两丈(667厘米)画至金明池夺标为止,而今故宫藏本长528厘米,比历史记载短少了139厘米,国画界专家们认为该画末尾似早被人裁截,使后人不能领略当年汴京城内全部胜景,实乃一大遗憾。一位业余画家,辽宁省公安厅警员罗东平,酷爱《清明上河图》,经过五年潜心研究、创作,在冯忠莲的指导下,临摹了冯忠莲的摹本(因罗无资格见到真本)又遍考察了历来有关宋代汴京当年胜景结构种种,一一刻意续图于后,难得之处在于补画的部分,在构图、设色、笔墨等方面与冯忠莲慕本有完整感,经北京故宫博物院资深鉴定专家徐邦达、刘九庵等对所补全卷基本肯定。罗东平终将传世名作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截部分补全,将自己五年的心血之作献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广大来院参观者,也了却一些对截裁深感遗憾的人们的心愿。

   《清明上河图》的涵义研究: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清明节的景色,但对画面仔细观察研究,就会发现此画所表现的并非清明时节的景色,而是夏秋之交时的景致,这一点由图中的许多细节可资佐证:

   1.图中有两处挂着“饮子”防暑降温的招牌茶水摊,而清明节时还用不着“饮子”来防暑降温的,挂牌设摊卖这类“饮子”的季节,当为夏秋暑热之时;

   2.从图上各处可找出十多把扇子,也非清明时节所用之物;

   3.图的右边画有五头驴,每头驴背上都驮有两篓木炭,木炭乃过冬御寒之物,秋季预备尚说得过去,若清明时节就忙着驮木炭准备御寒未免太早了;

   4.最具有说服力的,是在图的主体地位桥头和桥的两岸附近设的几个西瓜摊,并且西瓜还是切开的。西瓜是典型的夏令瓜果,1100年前的清明时节即有西瓜在街头零售也太不可能;

   5.图上有几个光着上身的孩子,清明时节的北方尚有料峭的春寒,孩童不会光着上身,一般在夏秋二季才可普遍见到。

   以上几点都说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不是清明节之景,同时,“清明”节只是短短的几天,而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各阶层的日常生活情景,是悠长的日月。那么,既不是清明时节,为什么又称为《清明上河图》呢?原来这里所指的“清明”,并非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而是地名——“清明坊”,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的汴京外城及郊区,一共划分了136坊,第一坊即为“清明坊”,而《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实际上是“清明坊”一带夏秋时节的景象。

标签:
上一篇:邮票上的贝多芬    下一篇:邮票上的世界无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