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武夷邮苑》


91邮票网 2012-10-31 20:50:10 浏览量:141

在整理自己收集的集邮文献时,我偶然翻出当年大学期间自编自导的校园邮刊——《武夷邮苑》,这份邮刊虽然略显单薄,目前也只出版了五期,但是却记录了我的一箩筐校园邮事。

这份邮刊的出版,缘起2008年武夷学院适逢建校五十周年,承接了南平市集邮展览作为校庆期间的一项配套活动。借此良机,我提出复办校邮协,此想法得到了邮协创始人赵健全老师的大力支持,学校还承担了所需的全部费用。在筹划邮协复办的过程中,出版一份反映武夷学院集邮协会活动的刊物,成为其一的工作。

武夷学院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南平师专,2007年升格为本科大学。早在1986年12月南平师专成立了集邮协会,并出版邮刊《师苑邮花》。进入新世纪以后,因受各方面的影响,校邮协处于停歇的状态。直到2008年我考入武夷学院之后,机缘巧合地赶上了学校发展的好时期,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扶持学生活动,集邮协会得以“重出江湖”。

在筹办新的协会刊物时,邮刊名称是延续之前故名还是另起炉灶,成为我思考的问题。后来,经过与赵健全老师探讨,决定将邮刊命名为《武夷邮苑》,将第一期作为“复兴号”,并在《刊首语》中加以说明,这样既体现了邮协的新貌,也是对《师苑邮花》的一种延伸。有了新的名称,内容如何定位是重点。赵健全老师曾对我说,要把邮刊作为协会活动和武夷山邮事的史料记录,让刊物成为传播校园集邮文化的好载体。按照这个思路,我在编辑邮刊的过程中将刊物的四个版面分别定为:协会动态、校园集邮、专题报道、方寸武夷。第一期《武夷邮苑》于2008年12月武夷学院承办的南平市集邮展览上与广大师生和集邮爱好者见面。这四个版面中,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有两个版面:“专题报道”和“方寸武夷”。

“专题报道”这个版面的内容是结合每个时期的重点集邮活动来进行组稿的,我们分别编辑了“纪念校邮协成立22周年”、“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览”、“朱熹邮票首发”等多个专题,向同学们介绍了当时集邮的热点,也借此向他们普及集邮的知识。而“方寸武夷”这个版面,则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武夷学院所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的遗产地,号称“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是多套邮票的原地,所以我们开辟这个版面,以集邮的形式来向同学们介绍武夷山的地方文化。这个版面稿件的来源有南平市集邮协会老师的支持,也有我从图书馆的过刊中找出来的内容。譬如在第1期中,刊登了南平邮协程楷老师的《戚继光题诗武夷山》一文、第4期和第5期分别刊登了《朱熹》邮票从申报到发行前前后后的经过,第2期著名邮票设计师邹建军老师写的《三下武夷》,则是我从学校图书馆收藏的1994年第9期的《集邮》杂志中转载而来的,再现了《武夷山》特种邮票设计的经过……除了将几个版面尽量做好之外,我还利用担任校报学生报社社长的身份,积极与党委宣传部老师沟通,争取到校报2009年3月28日这期报纸的一个大版面,在校报做了一期题为《品邮品德立校园,集邮集邮育新人》的邮协专题报道,这算作是对《武夷邮苑》版面的拓展。

此外,这份刊物的刊头在短短五期中,发生了三次变化。第一期邮刊因为时间匆忙又缺乏经验,所以就简单使用了电脑字体的楷体作为刊名;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刊头是我“移花接木”而来,采取吴邦国委员长题写的武夷学院校名中的“武夷”二字,加上电脑楷书组合而成;从第四期开始使用集取书法家米芾字体的刊头。多变的刊头,为邮刊增色的同时,也希望为文献爱好者增添收集的趣味。

看着这五份自己亲手编辑和排版的《武夷邮苑》,不禁感慨这份武夷邮缘的珍贵,希望在未来的岁月里,我的学弟学妹们能继续把这份邮刊办下去,并使之更加精彩,让这份小小的邮刊成为传播先进校园集邮文化的窗口,成为所以武夷学院集邮人共同的美好记忆。作者:倪俊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