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玺的鉴定收藏浅谈
中国古代实用印章和艺术印章,在鉴别上具有不同的特点。鉴别古代实用印章,主要是依据印文内容、印文字体、构图、制法、印纽形制以及印章材质等方面的特征,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有确定年代的玺印标准品,进行考证。鉴别艺术印章,除了看鉴别实用印章所需注意的方面之外,还要看刀法的特征和其艺术的渊源等。
古代印章使用的材料范围很广,有青铜、红铜、黄铜、金、银、铅、铁、和田玉、玛瑙、琥珀、煤精、水晶、绿松石、木、象牙、兽骨、犀角、陶、瓷等。在秦代以前,人们制印是自由选材,“各服所好”。从秦代开始,在公印范围之内,对不同的官员等级印章的用材有了严格的规定。到了汉代,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形成制度。如皇帝的印章曰玺,皆用白玉制成;皇后、诸侯王之印,皆为金印(西汉时诸侯王用黄金印);皇太子、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皆用黄金印(即铜制鎏金印);秩比二千石者,皆用银印;秩比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者等,皆用铜印。这种用印制度,以后历朝历代虽稍有变化,但一直沿用到明清。
石质印的鉴藏
印章一般用金、银、铜、玉、象牙、角、骨、石、木等材质制成,其中不乏贵重之物。很多作伪者便以假的或质次的材质冒充真的贵重的质地,从中牟利。对此,只要能从质地上识破,便不至于为其所蒙骗。在质地作伪的印章中,以石质和铜质的为多。石质印,作伪者多以鸡血石、田黄石为对象。如有人将北京房山的房山石用杏仁水煮泡,三番五次之后,黄色浸入石中,以充田黄石牟取高价。但仔细辨认会发现,石软腻松嫩,不如田黄石光洁细润。
铜质印的鉴藏
铜质印,主要从铸造质量来鉴别。秦汉及先秦古印,铸造印坯用青铜,质地细腻,而伪造者为赚钱常用黄铜,砂眼很多;印章在使用之后,印色仍附着于其上,经过千百年,印色一般变得干凝、灰暗,深浅、明暗不匀,局部有自然脱落,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古老和陈旧。印制大小、形状以及纽制都与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印章的字体风格、印文的布局、边框的宽窄等也都有着时代特色,如秦代有呈“日”字格布局的半通印;汉印有朱文、白文相间现象;隋唐官印笔画曲折叠绕,发展到宋代形成“九叠篆”;元官印形制加大,不再穿孔佩带,纽变成短钜形把手;元代印边框较前代宽。印纽的形式对于判断印章的真伪更为重要。古代对印纽有一套制度,同一纽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作伪者如果对此一无所知或所知甚少,则伪作必然是错乱的组合,易于辨认。
印纽的辨识
古代公印的纽式,各朝各代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所以在对印章进行鉴定时,首先的着眼点在于此印章纽式是否与这些制度相符合。对公印的纽式作出严格的等级规定可能起始于秦汉。据文献记载,汉代公印纽式是:皇帝、皇后的玺、印用虎纽,诸侯王印用橐驼纽,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前后左右将军、中二千石等的印章用龟纽,二百石至千石的印章用鼻纽。汉代这种定制对以后各代影响很大。到北宋时,皇帝用玺改为盘龙纽,其他王公大臣和各高级官员用印都以龟纽为多见。明清时期的帝王印都用龙纽,公侯伯和将军印都用虎纽,这一点与汉代不同。古代印章的多种纽式,有些出现的时代也前后不一。即使为同一纽式,在各历史朝代,也会有不同的造型变化,把握其各时代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在鉴定中为其断代。
标签:古印玺 古印玺的鉴定收藏浅谈 鉴定收藏 新浪收藏
上一篇:扇画收藏和保养的秘笈(二)
下一篇:红木收藏四个入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