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先后有两名成就卓著的音乐家被印上国家名片,通过邮票的形式,来表达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怀念。
1982年2月15日邮电部发行了《人民音乐家聂耳诞生七十周年》(J.75)纪念邮票一套,共1枚。邮票画面由聂耳像和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组成。
聂耳(1912—1936),云南玉溪人。原名守信,字子义。他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并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中学时代,聂耳即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大革命时期,曾积极投身于进步的学生运动,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热情。
1930年,聂耳来到上海。第二年,他考进“明月歌舞团”,担任小提琴师,并且向黎锦晖学习作曲。聂耳对当时上海文化艺术界出现的一些用粉饰现实的靡靡之音麻醉人民的趋向,十分不满。他以“黑天使”的笔名发表富于战斗性的论文,表达了自己进步的文艺观点。由于叛徒出卖,聂耳受到反动派迫害,不得不从昆明到上海。尽管生活艰苦,他还是节衣缩食,用半年的工资买了一把小提琴。
此后,他与李元庆等人在北京开展革命音乐活动,又在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同时,聂耳又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电影、戏剧作曲。
1933年初,由田汉介绍,聂耳加人中国共产党。他是第一个把音乐从少数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革命斗争的武器的歌手。这个时期也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时期。继令人耳目一新的《开矿歌》、《卖报歌》后,他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止,相继创作了著名的《大路歌》、《毕业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的女性》以及《金蛇狂舞》、《翠堤春晓》等器乐曲。1935年又写下了《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等作品,这一年他经日本赴苏联求学,不幸在日本神奈川县腾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溺于海中。他仅仅24岁就离开了人间。
聂耳从事创作活动只有两年时间,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内,他创作了41首作品,还发表了15篇音乐论文。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我国的国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第一次塑造了无产阶级的形象,他是中国革命音乐的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郭沫若在为聂耳撰写的碑文中,称他为:“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另一位走上了邮票的音乐家是冼星海。1985年6月13日邮电部发行了《冼星海诞生八十周年》(J.111)纪念邮票一套,共l枚。邮票图案为冼星海半身雕塑像,背景衬以冼星海的保卫黄河乐谱和线勾的浪涛图案。
冼星海(1905—1945),广东番禺人。在他短短的只有40个春秋的生命历程中,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许多熠熠生辉的作品。
冼星海幼时就爱好音乐,因家境贫困,中学时代就开始半工半读。1926年,冼星海来到北京,那时21岁,进入北大音乐练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他又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冼星海来到法国,在巴黎勤工俭学。作为一个东方人,在繁华的西方都市里,不但为生计而奔波,也为维护民族尊严而抗争。他以坚毅的意志力与勤奋的精神,博得了异邦友人的敬重与赞誉。最初,冼星海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杜卡。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在法国留学期间,冼星海创作了《凤》、《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10余首作品,在法国音乐界获得好评。
冼星海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还是在他回国之后的lO年。1935年,他返回祖国。当时的中国正是民族危亡的时刻。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冼星海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了音乐。
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又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在这期间,冼星海写出了著名的《救国军歌》、《游击军歌》、《只怕不抵抗》、《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热血》、《黄河之恋》、《夜半歌声》、《在太行山上》以及《到敌人后方去》等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
1938年11月秋天,冼星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解放区,冼星海担任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1939年6月,冼星海加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期间,冼星海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以及《生产大合唱》。冼星海一生写有音乐作品近300部,音乐论文35篇。
冼星海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同志赞誉他为“人民音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