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误区讨论
一、不可什么都集
集邮的范围十分广泛,收集封片戳、新票、旧票、信销票、版票、小本票、封口纸、甚至花纸头、集邮书刊都可以叫做集邮,如果见邮就集,时间一长,必然集不胜集,最终会迷失在“邮林”之中。
我是小学5年级开始集邮的,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只好用节省的过早钱买信销票,也不大注意品相,追求数量。有时为了邮票,把一些好端端的实寄封都给毁了。读到高中时,已经集了两三本邮票,“文革”停止集邮,1982年恢复,渐渐以新邮票为主,回头看自己儿时的邮册,大多不成套且品相差的多,只好重新购买补齐。
参加邮协以后,懂得要收集封片,广交邮友,也是见到封片就买,跟着别人“发封”,10年过后,封片邮册攒了几大箱,要做邮集,却找不到需要的,弄得家里到处是邮品,加上杂书多,房间里似乎永远是乱糟糟的,这才感到有些邮品实在是多余的,需要处理。
目前,我将自己的专题锁定在生肖、毛泽东、冶金、文物几个专题上,不搞的专题邮品,换让给邮友。在文献集邮方面,有选择地收集老邮刊、作者签名本以及80年代以前的老版本邮书,以及与自己专题紧密相关的书。自己给自己减轻负担后,经济压力和杂乱难理的压力都减轻了。
二、远离炒作
由于生硬照搬股市的一些手法,从1991年的狂飚开始,中国邮市时兴炒作,从紧俏的JT票,到小型张,再到JP片、小本票,钱币,粮票,磁卡,一下子拉高成天价,过几天又跌到地下,近年则变成纯粹的炒新不炒老,把一些量少的小版张反复炒作,某些放货公司趁机混水摸鱼,高放低收,视二级市场为“取款机”,结果,大多数指望集邮投机的集邮者均被套牢,如“金箔”型张,在200元高位被套,目前只有20元,每枚赔180元。一般以百枚为整数买进,要赔18万元!有几人能够如此赔得起?
从百年来世界邮史看,邮票虽属有价证券,但因其具有易进不易出的特点,故不宜炒作。而且各国邮政均以增大发行量和提高邮票面值的强力手段打压炒作,使炒作者血本无归。日本、美国均有先例。我国在1986年有过增大“熊猫”小型张的量,1991年有过增大“赈灾”邮票印量的先例,1992年以后,则在票封片全面开花,直到邮市新邮打折10多年,居然还有跟风者“前赴后继”参与炒作,其“不讲棺材不落泪”的精神令人佩服。这个“中国特色”的邮市炒作误区,实在是集邮的最大误区啊!
三、只重邮票不重邮识
俗话说,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邮识使通过实践和阅读集邮书刊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积累。而今大多数集邮者,偏爱邮票而不重视邮书。一本新邮书,印数不过1000册,却几年也卖不完,说明读集邮书籍的人何等少?搞文献集邮的人更少,估计全国不超过500人。
集邮一般分成三个阶段,第一广泛而盲目收集阶段,见啥买啥,多多益善;第二有选择、有目的、有专题地收集,适当转让邮品出去;第三有意识地收集文献,钻研邮学,研究邮史。对老邮刊情有独钟。许多资深集邮者经历三个阶段,需要20年以上时间慢慢体会,而具有现代意识的高学历青年,部分佼佼者起步就是上网阅读集邮文章,收集有关信息,再就是结交著名集邮家,邮购他们的作品,书籍,较快成为邮人中的龙凤。
目前,一些媒体宣传,仍然注重某套邮票的珍罕、值钱,如何集邮,为何集邮宣传得并不够,因而造成大量邮人到邮市投寄被套,集邮应当反朴归真,回到它怡情益智、陶冶情操和高雅业余爱好方面。
上一篇:投资收藏:不玩股票玩邮票
下一篇:邮市投资:物以稀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