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壶发展概述(一)
鼻烟是由烟草晒干后磨成极细的烟末,再掺人香草植物而制成,具有明目、提神、活血祛病等功效。烟草最早出现在美洲,据说是印第安人的五大发明之一。17世纪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烟草和鼻烟传入欧洲,欧洲人不仅吸闻鼻烟,而且常常以鼻烟以及各式各样的鼻烟盒作为礼品,馈赠亲朋好友。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作为礼品进献明朝廷,首开鼻烟进入中国的记录。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皇帝在南巡途中,接见了欧洲传教士汪儒望,收受了他献上的包括鼻烟在内的四种贡物。其后,西方各国及教皇都曾数次向清宫进献过鼻烟。
吸闻鼻烟这种新奇的享乐方式首先在中国的宫廷和上层社会集团中流行。然后,自上而下形成潮流而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阶层。至清代,吸闻鼻烟已非常流行,成为一种时尚。
最初中国的鼻烟盛器并无特定的形制。因鼻烟质轻易挥发,所盛的容器需要密不透气,故多装在盛丸散成药的小瓶内。从国外贡入的以及通过洋行进入中国市场的鼻烟壶,也多以玻璃瓶装,或以鼻烟盒装。"鼻烟初入中华时,无另行特别使用之壶。……遂多利用旧日药瓶以盛鼻烟"。〈赵汝珍《古玩指南》〉这种药瓶一般多口小腹大,以软木塞封口,瓶口再用小布套扎紧,封闭性能较好。这种瓶理应称鼻烟瓶,却为何会称鼻烟壶的呢?赵汝珍先生认为,可能是为了与西洋进口的原装瓶相区别,"凡由西洋运来盛鼻烟之器,统谓之瓶。行之日久,遂成定名。凡所谓鼻烟一瓶者,即指由西洋运来之一瓶,大者逾斤,最小者亦在四两以上。以后,因使用之便利,均改装小瓶,如再称瓶,必与西洋原装之瓶混,或易引起误会;如称为盒,则实非盒,故遂称壶。用途虽与古义稍违,伹与古代壶之形式尚多相同"〈赵汝珍《古玩指南》〉。
中国鼻烟壶的制作,有宫廷制品和民间制品两大种类,各有特色,从现有的实物看,可能最初始于清宫内廷。有关资料记载,在清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清宫内府造办处已在西方传教士的指导下,制作仿西洋的鼻烟瓶(壶〗。皇帝将鼻烟及其鼻烟壶颁赐给王公群臣以及外国公使,朝野十分珍视瓶壶,将其随身携带成为一种玩赏物。随着吸闻鼻烟的流行,上行下效,吸嗅鼻烟之风遂传播开来,鼻烟壶需求量大增。内府鼻烟壶的制作也从最初的单纯仿制而变为创制,在造型上,采用了适合于腰间悬挂的扁圆形,使之可以作为一种随身携带的装饰物品, 供人随时把玩;在工艺上,采用了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装饰手法,使之与西洋鼻烟瓶(盒)泾渭分明。从此,鼻烟壶已超出了它作为容器的实用价值,成为一种具有欣赏和收藏价值的玩物。在清代,朝野之间甚至把拥有鼻烟壶的多寡作为炫耀身份地位和夸豪斗富的工具。
"清代烟壶已超出盛烟之意义,含有夸富斗有之性质。""其夸耀之法甚多, 如: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日更换一种质料者;或同一中质料,每日更换一种形式者;或按每月之日序,而照数更换鸟虫之数目者。如:初一日用一只鹊之烟壶, 初二日则用二只鹊之烟壶,初十日则用十只者;或依天气之阴、晴、风、雨、寒、暖、冷、热以更换者"。〈赵汝珍《古玩指南》〉
清内廷鼻烟壶的制造从康熙朝至清末的大约三百年时间之内,经历了发生发展、兴盛和衰落三个阶段。而民间鼻烟壶是在乾嘉时期,宫廷鼻烟壶艺术的繁荣兴旺阶段才崭露头角的。民间鼻烟壶的制作,主要是受宫廷的影响,但在质料上和工艺上,都不如宫廷的精湛,"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清王士祯《香祖笔记》〉所以,中国鼻烟壶的早期发展,以清宫廷的制造工艺为主线。其后,民间制品一直与宫廷制品竞艳争芳。当清末宫廷艺术走向衰落之时,民间制品则后来居上,领导着中国鼻烟壶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据现存实物,清内府制作鼻烟壶始于清康熙时期。当时的鼻烟壶质料上有青花瓷、料器玻璃、锎胎画珐琅以及金银匏器镶嵌等;造型以圆筒式为主,铜胎画珐琅鼻烟壶造型则多为扁壶式;装饰图案以传统花卉为主,青花瓷鼻烟壶的装饰图案还有山水人物等,青花晕染多带写意味。
上一篇:邮票具有哪些要素
下一篇:鼻烟壶发展概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