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票史》(第八卷)的第二章是“邮票工作陷于混乱局面”,介绍“文”字邮票的发行情况,为读者揭开了很多“文”字邮票之谜。但是,其中有几个问题仍然值得探讨,笔者现分别予以说明,希望得到集邮同好的指教。
以什么认定邮票的纪、特类别?该书说明:“按照邮政主部门在邮票发行文件上规定的邮票发行目的和邮票题材内容来划分,‘文’字邮票中,有的确属纪念邮票,如文1‘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为纪念北京市革命委员会成立而发行;再如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文18‘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围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而发行,尽管这两套邮票题材内容和纪念的事物相去较远,但根据邮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发行目的,也应为纪念邮票。”(P42)这样看来,是以邮政主管部门确定的邮票发行目的认定邮票的纪、特类别。但是,在谈及文4邮票时又说明:“邮票发行局领导专门召集设计室主任和发行会计科人员开会研究,最后考虑邮票票面上印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字样,又在党的生日七月一日发行,故决定这套邮票为纪念邮票。”(P43)这里,又以邮票的选题及发行时间认定纪、特类别。认定原则的不一致,势必产生认定的混乱,我们已从集邮报刊上看到郭润康、郑启五、戈中博、魏裕民等先生对“文”字邮票不同的纪、特分类。
“陆续出售”都不是分期发行吗?该书认为“文”字邮票中仅文5和文18两套邮票是分期发行,原因是每套邮票各有两个发行文件。而文2、文4及文7等几套邮票,虽然在首发目未能全套出售,但只有一个发行文件,如文7的发行文件称:“这套邮票先出售第一、六、七图,其余各图印好后,陆续发到各局出售,不另通知。”笔者认为,这样“陆续出售”的邮票也是分期发行。分期发行即分次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的“凡例”中说明:“一套邮票分几次发行的,此为第一次发行日期,以后几次发行日期,加注在有关邮票名称之后。”在2003年版的目录中,文7的另11图均标有每图的发行日期,表明为分期发行。
文14不是“文”字邮票转折点的理由恰当吗?该书在介绍文14邮票时说明:“由于选题是早已确定的,所以这套邮票说不上是‘文’字邮票前后两段的转折点,但此票发行于传达贯彻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以后,图案的内容和设计手法,都有所改进。”那么,为什么“图案的内容和设计手法’,都有所改进”呢?该书也有介绍:“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提前建成通车,于是邮票设计又重新调整(笔者注:在传达贯彻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以后),确定从不同角度,选用‘铁路桥’、‘公路桥’、‘大桥全景’、‘夜景’(笔者注:此枚因故没有发行)、‘庆祝建成通车’等5幅图案,并报邮电部军管会审查同意,下厂印制。”(p79)显然应该从邮票的重新调整时间来考虑,不能单纯地看邮票的选题时间。该书实际上是将文15邮票(在文14之前发行)视为转折点,文14邮票是包括在“文”字邮票的后一段,如果同样设计的文14发行在文15之前,那么文14能不能成为转折点?
一、如何区分“撤销发行”与“未发行”邮票?第二章的第三节“多套邮票被撤销发行”,其中包括“一、同时撤销发行的‘全面胜利’和‘题词’邮票”,“二、撤销发行的‘小一片红’邮票”,“三、撤销发行计划的‘井冈山’邮票”。在这一节的最后说明:“上述几套撤销发行邮票和未发行邮票,由于‘文化大革命’中邮票发行管理的混乱,有少量成品票和废品票流人到社会上。”但是,该书没有说明如何区分“撤销发行”与“未发行”邮票。从该书前面的彩页看:“井冈山”(彩页P7)、“题词”(彩页P14)和“大一片红”(彩页P15)邮票标“未发行”,“小一片红”(彩页P15)则标“撤销发行”。实际上,“题词”邮票与“小一片红”邮票的发行情况相同,“题词”邮票的第一图已印制1295万枚,并发文件通知于1968年10月1日发行。9月27目,为贯彻中央宣传会议关于要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精神,邮票发行局发电报通知要求各局将“已接到或将要接到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全面胜利万岁’及‘毛主席给日本工人朋友们的重要题词’邮票,立即停发,接电后速全部退回北京邮票发行局。”(P86)显然,“全面胜利”、“题词”和“小一片红”都是“撤销发行”邮票。文章来源: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