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邮资机简史(二)
二、华东邮政时期(1949-1950)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解放区日渐扩大,华东地区也回到人民手中。华东邮政管理局成立后当即决定将从中华邮政接收的邮资机投入邮政服务。按规定沿用中华邮政的邮资机符志,将铭记改为“华东邮政”,邮资数值以人民币为单位。图1O示华东邮政“大雁居中图”邮资机符志。当时仅有上海、南京、无锡和杭州四地启用邮资机,南京、无锡和杭州使用环球的Multi-Value型机,上海则使用所有4种型号邮资机。已知最早使用日期是1949年6月6日,沿用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5O年7月8日)。
图1O
另外,1949年底华南区广东邮政管理局(广州、汕头等地)也曾利用邮资机印制“国内邮资已付”临时邮票。邮票图案中将符志的日期数字取消,邮资戳中仍保留“中华邮政”铭记(图11)。
图11
三、中国人民邮政时期(1950-1980)
建国后,从1950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启用从中华邮政接收的邮资机。邮资机符志初期以原有设计为基础,保留鸿雁图,将铭记改为“人民邮政”(图12)或“中国人民邮政”(图13);或取消鸿雁图,将铭记改为“中国人民邮政”(图14)。1955年后,邮资机符志图案另作大变动。根根实物判断,可知此时期有十多个城市启用邮资机,其中天水、济南、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南昌、武汉、衡阳、广州、汕头、柳州、成都、重庆、贵阳、昆明、太原和西安使用环球的Multi-Value型机,北京和杭州使用必能宝的R型机,上海使用所有4种型号邮资机。
图12
图13
图14
1960年,向瑞土哈斯勒公司购置的2台F88型邮资机运抵中国,分配给上海邮局使用。这是新中国邮政198O年前仅有的一次向国外进口邮资机。其邮资机符志另行设计,取消了鸿雁图(图15)。
图15
这几十台邮资机就构成了早期新中国邮政的邮资机服务系统。由于使用年限较长,一些机器陆续损坏报废。建国以来,人民邮政部门一直致力于研制生产自动化邮政设备,以替代进口邮资机。上世纪5O年代初,5O年代末至60年代初及70年代初,上海、北京、南京、无锡、西安等地先后使用一些称为“自动寄信机”或“自动邮资已付机”的邮政机械,这些机器盖印的戳印与邮资机符志相似,一般由邮资戳和日戳两部分构成(图16)。此类机器由于设计存在缺陷,经常发生故障,故一般使用个把月或一二年即停用。
图16
有不少人认为这些戳印是邮资机符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此类机器的戳模只刻有一种固定的邮资数值,也即每台机器只能盖印一种邮资数值,而邮资机则可根据邮件种类和重量盖印相应的邮资数值并具有计数、记账和结算功能。此类机器并不具有这种功能,故难以将其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邮资机,如硬要说它们是邮资机,则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准邮资机”,类似那些在20世纪初期现代邮资机发明前出世的那些原始的不完全具备邮资机功能的“准邮资机”。由此可见,此类机械盖印的戳印也就难以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邮资机符志了,可以将此类戳记定名为“邮资已付机符志”或“寄信机符志”。
由上述可见,直至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邮资机服务系统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由于损坏报废,到上世纪70年代,还在正常运行的邮资机不会超过40台。若按人口平均,每两千万人才拥有1台邮资机。与此相比,邮资机大国美国同期每200人即拥有1台邮资机。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从瑞士哈斯勒公司和美国必能宝公司进口了几百台邮资机,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邮局均配置了邮资机,邮资机使用日见广泛,这标志中国邮资机的使用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上一篇:早期中国邮资机简史(一)
下一篇:“自1”版别为柔性版确定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