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集邮界的知名,是和我的一部获奖邮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邮1945-1958》有关。“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这部军邮集,就是由革命军人家书组成的。革命军人家书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10月,闽西苏区最早制定了优待红军和家属“免贴邮花寄递衣服”的规定。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优待条例》也有红军与家属之间通信可以不贴邮票的内容。1931年5月1日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暂行章程》规定,红军各部队设“红军信框”,收寄官兵信件后加盖“红军家信免贴邮花”的戳记,免费寄递。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优待抗日军人和家属,不少根据地作出了“抗属邮件”免费寄递的规定。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大解放区邮政部门为了适应部队运动作战的需要,保障前后方的通信联系,相继组建军邮局为部队服务。这时加盖在军人信件上的戳记,除了“军人免费”、“军邮免费”外,还有“陕甘宁军邮”、“晋察冀军邮”、晋冀鲁豫“战时军邮免费”等,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鲜明历史特色。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统一编制,军邮系统也相应改编为“一野军邮”、“二野军邮”、“三野军邮”、“四野军邮”,原来准备编为“五野”的总部直属兵团,则在邮戳上刻成“人民解放军军邮”字样。这五大军邮系统跟随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进行大反攻、大决战、大进军,邮路通达包括新疆、西藏、海南岛在内的祖国广阔疆域。今天,我们透过这些已经泛黄的军邮封,仿佛看到一尊尊青铜雕像般的革命先辈的身影和面容。我常常想,收藏这些朴实无华的军邮封,不就是及时收藏那并不算遥远的历史吗?
我收藏军邮封,也是收藏心情。这与我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密切联系。我在少年时开始集邮,青年时带着集邮册参加了解放军,有20年军龄。我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人民军队,也在人民军队中成长、成熟。虽然我从军队转业地方工作十几年了,但一谈起部队就来精神,连睡觉做梦也常常回到那生气勃勃的军营里。我自己认为,我在骨子里还是一名军人。我通过收集军邮封,找到了热爱集邮和热爱军队这两条感情线的最佳结合点。我收藏的军邮封,组成邮集后参加国内外邮展,取得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1996年中国北京第九届亚洲集邮展览获镀金奖;1997年重庆全国邮展和1998年天津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20周年全国邮展连续两次获金奖;1998年新加坡第12届亚洲集邮展览获大镀金奖;1999年中国北京世界集邮展览,被称作是在中国举办的集邮奥运会,获大镀金奖;2000年印度加尔各答第14届亚洲集邮展览获金奖;2001年南京全国邮展获最高奖——大金奖。
我收藏军邮封,还收获了友谊和知识。在我组编邮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集邮界许多前辈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山东老集邮家王景文先生,是位离休老干部,与我交往10年,知道我收集军邮封,向我推荐了多枚胶东解放区的珍贵邮品,并且帮我鉴真辨伪,已成忘年之交。2001年,我为备战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邮展补充邮品,王老又向我推荐了一枚十分难得的1946年9月8日胶东文协公文实寄封。
这枚封是用新闻纸统一印制的,封幅只有65×107mm。这种规格的小型信封,是胶东解放区抗战时期通信保留下来的特点。那时为便于携带,胶东战邮规定信封的大小为2×3市寸。这枚封的左下角印有红色仿宋体“胶东文协”四个字。右侧钢笔书写的收信人名址为“文登环海区得胜寨小学汤吉震同志启”。王老帮我查找资料,得知“胶东文协”全称为“胶东文化界救国协会”,1938年9月9日在掖县郭家店村成立。该机构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群众文化领导机构,一直由胶东区党委直接领导,因战争环境,驻地也随区党委迁徙。我国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在1946年胶东文化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胶东文协会长。在对王老推荐的这枚胶东文协公文信封与其信文的字迹进行比对后,可知这是一封马少波的亲笔信,内容涉及白毛女题材剧本的创作。从集邮意义上说,这枚信封的珍贵之处在于所贴邮票和所加盖的邮戳。这枚封左上角贴山东战邮朱德像棕红色5角票直双连,旁边盖有红色“公文”副戳,查对胶东解放区邮资表,可知一角钱是当时寄递一件公文信封的资费,邮票与“公文”副戳可以互相印证。我把这枚信封收入军邮集中,因为它是经过胶东军邮系统传递的。销票邮戳“胶东军邮”代号“14/G”。1945年下半年,为了适应抗战胜利的需要,保障胶东区党委、行署、军区及直属机关与外界通信联系,胶东战邮局在胶东区领导机关设立了“军邮站”,办理军政人员的邮寄事宜,除军事机关不收邮费外,其它党政群机关寄信仍需照章纳费。这种胶东军邮公文贴票实寄封,产生于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保存至今的,实属凤毛麟角。收集到这枚马少波手书实寄封,可以说为我邮集增色不少。
如今,军邮封作为革命文物的史料价值、艺术收藏价值,已经得到了集邮界乃至艺术品收藏界的广泛认可。在由华辰、嘉德分别举办的两场拍卖会上,几组军邮封拍品均被买家看好,竞价相当激烈。“乱世文物,盛世黄金”这句老话,在此再次得到证实。作者:唐秋涛 文章来源:中国集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