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集邮报》的几个“第一”
去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广州一位资深集邮家看了笔者的收藏,觉得不少邮品很有趣,动员笔者写点文章,拿去《集邮报》发表,与集邮者分享,并给了我一个编辑的邮箱。
笔者曾去瑞士观光,在“奥运之都”洛桑的一个邮市淘到一枚“第21届夏季奥运会原地封”,封上贴有8枚奥运邮票、盖有首日纪念邮戳,更独特的是竟然有五位名人的亲笔签名。于是,我便以《一枚罕见的第21届奥运会原地封》为题写了第一篇邮文,通过邮箱发给《集邮报》后,能不能发表我也心里没底,并不抱多大希望。一个月后,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笔者的“处女作”《较少见的蒙特利尔奥运会原地封》经白涛编辑认真修改、润色,由肖英主编签发,发表在《集邮报》 2011年3月5日第五版最显著的位置,我手捧报纸,兴奋之情难以言表,将文章反复读了多遍,还给不少集邮者炫耀,同样赢得了赞赏。
受“处女作”发表的鼓舞,笔者的创作热情持续高涨,邮文写作一发而不可收,去年先后又有几篇文章发表在《集邮报》上。
为了总结写作成果,便于和各地邮友交流、沟通,笔者精心策划制作了一本“‘邮趣、邮乐’—胡丹华2011年集邮作品选”的台历,台历选用去年在《集邮报》等公开发行报刊上发表的18篇文章,全部采用扫描件。台历制作完成后,又在文献集邮网和一些集邮QQ群上找到一些邮友的地址,春节前后陆续寄出。出乎意料的是,这本小小的台历竟然受到集邮者的广泛好评。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集邮报》的特约记者李锦林先生,他收到台历后独具慧眼,马上和我取得联系,全面了解我的简历、集邮生涯、邮文的发表情况和台历编制的前因后果,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因为集邮而接受采访,内心也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今年2月8日,《集邮报》发表了李锦林先生撰写的《“胡丹华2011年集邮作品选台历”问世》的新闻,首次提出我的台历是“集邮文献中的集邮文献”这一概念,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台历成功编制后,许多邮友提出想了解台历背后的一些更全面的信息,于是,笔者又写了一篇文章,全面介绍了台历模板的选用、封面的内涵以及主要文章的故事和背景等素材,笔者的拙作《突发奇想制作邮文台历》发表在今年2月22日《集邮报》上,这也是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全面介绍台历的文章。
《集邮报》创刊二十年来,我一直是忠实读者,和报纸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去年始,我又在《集邮报》各位编辑、记者的呵护、帮助下,成为作者,与《集邮报》产生了不解之缘和多个“第一”。我衷心祝愿《集邮报》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