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瑰宝——钧窑瓷器
国之瑰宝——钧窑瓷器大红袍有价值——“真金不怕火来炼”现在收藏陶瓷器文化,能弥补工业化的文化缺憾看紫砂款识与瓷器款识的差异瓷器的吉祥图幼龄茶园旱灾后的管理——中耕除草红火的御窑瓷器拍卖“熊猫茶并非世界最贵茶叶”——访福建节节清董事长邹水英茶叶产销新领域超微绿茶粉——中国抹茶问世开宝马 炒新茶——90后“茶二代”陆一骅国之瑰宝——钧窑瓷器
我国瓷器的故乡,瓷器历史源远流长,china一词即有瓷器之意,从3000多年前的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窑变效果将瓷器由青白二色带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成为宋代五大名窑的之首。北宋徽宗时(1101-1125)成为御用珍品,诰封“神钧宝瓷”并在禹州市设置官窑,烧制宫廷用瓷,每年钦定生产三十六件,禁止民间收藏,因官窑地处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故窑名“钧窑”,瓷器名为“钧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谷牧、余秋里、姚依林、乔石、张爱萍、万里、李鹏等多次把钧瓷选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钧瓷无双”,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千古耐看有魅力,名人曾用“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雨过天晴泛红霞,夕阳紫翠忽成岚”“峡谷飞瀑兔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黄金有价钧无价”国外更有“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之说。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钧瓷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垕镇得到恢复。1977年后,钧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销盛况空前。目前钧瓷产品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突破了“钧不过尺”等界限 ,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国际奥委会、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外交部等先后收藏钧瓷作品,钧瓷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亚、欧、美、澳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先后在日本,香港举办了展览会,引起极大轰动,1997香港回归,钧瓷作品----1.997米高的“豫象送宝”作为9600万河南人民的礼品送往香港,1999年3月,11件钧瓷珍品被选为李鹏委员长出访欧亚六国的礼品,1999年8 月,钧瓷产品“玉龙腾飞”参展“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1999年4月8日,国家邮政局在禹州市举办了“中国陶瓷----钧窑瓷器特种邮票首发式”,千年钧瓷被选入国家名片中,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成为不可缺少的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