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中的筋票:价值举足轻重
邮票的价值一般泛指整套邮票的价值,这往往会产生误区,让人以为整套邮票中的每一枚价格都相近。其实在有些成套的邮票中,各个单枚的价值是不同的,有时价格差异巨大,由此产生了“筋票”这一概念。
“筋票”是指整套(不含一套1枚)邮票中存世量少,其价值在整套邮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成为整套邮票“命门”的那些关键性的邮票。筋票的概念还可广义到同一系列、同一专题、同一时代等,例如“军邮”系列的筋票当数1953年8月1日发行的“蓝军邮”;JT票小型张的筋票应归于T41M《从小爱科学》;小本票的筋票非T51《童话-“咕咚”》莫属;而整部JT邮票的筋票桂冠应加冕于T46《庚申年》。
早期邮票中的筋票,很多都是大珍品,如清代“红印花加盖暂作邮票”中的小字当一元票,民国“伦敦版帆船、农获、牌坊邮票”中的10元票,解放区“湘赣边省赤色邮票”中的蓝色8分票等。在新中国邮票中,纪特邮票因常用面值较多,总印量有限,消耗相对比较平均,筋票相对较少,多出现在高值票中,如《菊花》中的22分(冰盘托桂)和30分(墨荷),《蝴蝶》中的22分(天蓝纹紫蝶),《牡丹》中的20分(豆绿),《新安江水电站》中的20分(送电)等。在文、编和JT早中期邮票中,由于特定的时代,筋票的形成达到顶峰,随后开始走向衰退。后期的JT邮票以及编年票,因发行量的骤增和通信消耗量的减少,即使套内各枚邮票的存世量有所差别,由于邮票的整体存世量很大,也很难形成筋票。当然,在特殊情况下这一阶段还是产生了寥寥数枚筋票,如“抗击非典”、“乌兰夫”、“杨尚昆”和“庚辰年”等。
筋票的成因各异,有些是因面值高、发行量少而成为筋票;有些邮票本身是常用面值,而且发行量较大,甚至是整套票中发行量最大的一枚,这些邮票在诞生时还不显眼,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大量使用消耗,这样的草根也有成为筋票的机会,物以稀为贵嘛。当然也不能排除某些筋票除了自然消耗外,还有人为因素形成的“合力”加速形成。
筋票的价值有多大呢?有时候,一二枚筋票的价值就接近于整套邮票的价值。例如T45《京剧脸谱》中的4分“李逵”票,编号票《纪念巴黎公社一百周年》中的8分“武装起义”票,文4《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中的8分票等等。所以对筋票的探索影响了不少邮人的价值观念,使人们认识到,对一套邮票的价值认知要深入到每一枚邮票中去。时常有被广告宣传得神乎其神的“珍邮”、纪念册,号称内有某些名气很大、价值不菲的邮票。但明白内情的人会发现,这些“珍邮”往往不是全套,缺的都是筋票。这无疑是利用人们缺乏筋票的知识而谋取暴利。在交易中常常出现的另一种欺诈行为就是整套邮票(尤其是大套票)中,普通的邮票品相均好,而其中的筋票品相不佳,甚至根本就是赝品,这种哄骗他人、混搭伪劣的把戏,往往使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蒙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