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邮票宣传济宁文化


91邮票网 2012-06-14 21:24:42 浏览量:407


在邮展上,王景生(左)为参观者讲解。


10日,在济宁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一场现代邮展,邮展通过济宁市名胜古迹、历史人物等邮品,展示济宁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王景生是邮展的主办者,他不仅是一位集邮爱好者,还是一名运河文化研究者,用邮票宣传济宁文化。

书房里摆满“济宁”邮品
从小生活在济宁,成长在运河边,对于老济宁和运河,总是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集邮爱好者王景生以集邮的形式来研究运河文化,通过这种方式研究运河文化,他算是济宁唯一的一位。在过去的5、6年时间里,他多次参加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举办的关于运河的邮展,并收集了不少关于运河的邮票、明信片、纪念封和书籍等资料。
王景生今年63岁。退休后,他便开始专注于收集邮票。一开始,他看到邮票就收集。后来,他收集的关于济宁的邮票越来越多,就萌发了一个念头,“作为一个济宁人,为何不用邮票来展示济宁的文化呢?”从那时开始,王景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收集关于济宁运河文化的邮品上。
在王景生的家中,记者看到,客厅的西南角摆着书桌,上面放着各种邮品和资料,西侧的墙上还挂着邮友赠送给他的一幅字,上面写着“以邮会友,不亦乐乎”8个大字。客厅的东南角上放着一个书橱,厨子里摆满了各种邮品以及关于集邮的资料。不足5平方米的书房里,摆满了关于济宁的邮品以及其它资料。

收到签名纪念封特高兴
“集邮带来很大的乐趣,不仅能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还交了很多朋友。不仅收到香港、台湾等地朋友寄来的邮品,而且还索要到孔子教育奖获奖者的签名。”王会长说。
王景生拿出一个2007年发行的孔子文化节纪念封,他告诉记者,这个纪念封价值不高,但我费了很大的周折,才要到两名获奖者的签名,这样我才觉得这个信封有价值。”王景生说,当时他儿子想办法找了一个工作证,他才进入会场。
颁奖结束后,他拿着信封来到第三排,找到获奖者,因为获奖者都是外国人,沟通有困难。王景生就把2006年孔子文化节的签名信封拿给两人看,用手比划者,他们明白了王景生的意思,最后认认真真地在信封上签了名。
“我收到这个纪念封的时候,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费再大的周折也值得。”王景生高兴地说。

收藏邮品就是收藏历史
“去北京、上海等地参加邮展时,很多集邮爱好者不相信“国家名片”中发行过关于济宁题材。但听我一说,他们都觉得很震惊。”王景生说,看到他们的表情,作为济宁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会把关于济宁的特色、济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给参展者。”王景生曾多次去过苏杭一带,参加关于研究运河文化邮展,就是想通过这种形式,把“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城市品牌宣传出去。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参加活动。回来的时候,我没给孙子买一点北京特产,而是买了一套关于运河水系、黄河水系、长江水系的书。”王景生说,他还经常在收废品、摆书摊、网上等地方淘关于济宁的邮票、书、信件等。“这些东西有的并不值钱,但是它们记载着济宁历史,这就是它们的价值所在,收藏它们就是收藏历史。”王景生表示。
王会长告诉记者,现在正在学习收集的这些关于运河的资料,多储备一些知识,等时机成熟后打算写一本以邮票的形式介绍运河文化的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