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古砚传万世而不朽
文人笔耕,以砚为田。文人常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在“文房四宝”中,笔、墨、纸均不易保存,唯有砚具有不朽、不腐、难损的特性,“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年而永存”。由于文人爱砚,以砚寄情,以砚抒怀,以砚言志,使砚从单纯的书写工具变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观赏品和吉祥物。
本版文/图:钟葵(除署名外)
“食禄千钟砚”
寓意生活富足
古砚的吉祥含义主要体现在造型和纹样上面。如“食禄千钟澄泥砚”背部摹刻大象,造型生动,神情自然,雍容大度。大象是财富的标志,故上面的铭文为“食禄千钟”。此砚寓意生活富足,不仅可以摆放在书房,也可摆放在客厅或办公桌上。
“松鹤纹端砚”的砚背上刻有松鹤图案,松鹤乃高年、高寿的象征,作者将松鹤刻于砚上是希望长寿康宁,这方砚最适合中老年人收藏使用,可摆放在老人房。
“喜上梅梢端砚”背面刻一含苞欲放的老梅枝,另刻一喜鹊立于枝上,寓意喜事降临。在古代,喜鹊和梅常作为婚姻喜事的吉祥物,这方砚自然最合适摆放在新婚夫妇的房间。
“苍老教子端砚”采用浮雕、半圆雕等手法将苍龙的矫健身姿刻画得栩栩如生,有望子成龙的吉祥寓意,这方砚应摆放在学子的书桌上。
“八卦澄泥砚”以圆与八卦相结合,象征万物本源,不仅富有哲学含义,也是镇宅辟邪的吉祥物,可放在玄关、客厅、书房等处。
砚是文字产生后,随着笔、墨的出现而出现的。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砚,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书写砚。该砚用鹅卵石打磨成圆饼形,没有任何纹饰雕刻,旁边还有磨墨用的杵棒。磨墨即研磨,所以古代称研墨的工具为“研”,从汉代开始才改称“砚”。
唐宋文人最爱红丝石
隋唐以前的砚有玉砚、漆砚、陶砚、石砚、青瓷砚等,多为圆形三足砚。东汉时期的砚在装饰上已采用了透雕、浮雕相结合的手法,三足、边沿及盖常常刻有云龙、鸠鸟等动物图案。青瓷砚特别流行以动物的形象为造型,并采用了堆塑捏塑等新工艺。石砚则以北魏时期的方形石砚雕刻最为精美。
端石、歙石等著名砚材出现于唐代,我国四大名砚也于此时出现。但唐代的四大名砚并非我们现在熟知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而是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为第二,歙州龙尾石为第三,甘肃洮河石为第四。红丝石在唐宋名满天下,最受文人青睐,其色彩艳丽,品种多样,直至元代,都为四大名砚之首,后因红丝石脉断而开尽,才被澄泥砚所替代。
五代时,文房用具被宫廷重视,南唐国主李璟首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官,专门管理歙砚的制作。同时,随着桌椅的逐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形成伏案的习惯,于是有足砚慢慢被淘汰,无足的平台砚取而代之,成为新的流行式样。
宋代石砚一统天下,造型丰富多彩。唐代砚只有圆形三足砚和箕形砚等式样,而宋代砚形有数十种之多。据《歙州砚谱》记载,有端样、月样、圭样、莲叶样、古钱样、蟾蜍样、辟雍样等,端砚式样也有太史砚、兰亭砚、风字砚、石渠砚、长方砚、杂形砚等。
明代文人玩砚之风盛行
至明代,砚由实用为主转入以玩赏为主,文人玩砚之风盛行,正如陈继儒所言:“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此时,端石声誉日隆,被推为诸砚之首。明代收藏家高濂说:“古人以端砚为首,端溪有新旧坑之分。旧坑石色青黑,温润如玉,上生石眼,有青绿五六晕,而中心微黄,黄中有黑点,形似鸲鹆之眼,故以鸲鹆名砚。眼分三种,晕多晶莹者,谓之活眼;有眼朦胧,晕光昏滞者,谓之泪眼;虽具眼形,内外焦黄无晕者,谓之死眼。故有‘泪不如活,死不如泪’之评。又以眼在池上者,名曰高眼,为佳;生下者,为低眼,次之。”
入清后,砚材增加了水晶、翡翠、象牙、玻璃等质料,制砚工艺越趋精美,而随着金石学的兴起,雕刻手法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有清一代,藏砚家之多,赏砚评砚著作之丰,可谓空前绝后。
古砚的文人气息主要体现在砚铭上面,古代文人常通过砚铭表达自己的思想,如苏东坡收藏了多方石砚,方方都题刻砚铭,其中一方石砚的砚铭是:“以此进道常若客,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这一砚铭有如格言,有自勉、自策的含义。
砚从产生伊始就深深刻上了吉祥文化的烙印,无论造型和图案都有吉祥的寓意。如蟾蜍砚和龟形砚有长寿富贵之意;蝙蝠砚有天赐幸福之意;鱼形砚有年年有余之意。孔雀砚是美丽和高贵的象征;竹节砚是高风亮节的象征;荷叶砚是有德君子的象征;柑桔砚和荔枝砚是吉利的象征;瓜样砚是瓜瓞绵长,子孙万代的象征等。另外,桃砚、灵芝砚等也寓意福寿绵绵。砚的纹饰也有特别的含义,如夔凤纹、夔龙纹、云龙纹、龙凤纹、祥云纹等都寓意吉祥。
风字砚寓意滋润万物
就连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风字砚也被人们融入吉祥含义。乾隆喜欢在砚上写铭,他在仿宋天成风字砚上刻上这样一段话:“春之德风,大块噫气,从虫谐声,于凡制字。谷则为雨,润物斯济。石墨相著,行若邮置。岂惟天成,亦有人事。拟而议之,既纯且粹。”经乾隆这样解释,风字砚就有了春风滋润万物的吉祥含义。
传统吉祥物
葫芦谐音“福禄”
葫芦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它枝蔓生长快,茎毛多,卷须分叉,有香味。葫芦有很多品种,因而藤蔓的长短,叶片、花朵的大小,果实的大小及形状均不相同。葫芦的果实可在未成熟时收割作为蔬菜食用,成熟后壳硬,可做瓢、瓶等用具。
过去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的葫芦是从非洲或印度引进的,不是土生土长的植物。然而在浙江余姚河姆遗址发掘后,这种观点便不攻自破。在该遗址出土的葫芦及种子,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开始种植葫芦。
在古代文献中,葫芦有各种称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列举了葫芦的七种名称:悬瓠、蒲卢、茶酒瓠、药壶卢、约腹壶、长瓠、苦壶卢。像许多其他吉祥物一样,葫芦在古代并非仅仅是生活用品,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古代的文学、艺术、宗教、神话传说等均与葫芦结下不解之缘。据统计,中国至少有20多个民族崇拜葫芦。上古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类始祖盘古,我国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都被人们看作是葫芦的化身。
作为应用广泛的吉祥物,葫芦的吉祥含义非常丰富,成熟的葫芦枝蔓绵延,结果累累,籽粒繁多,加上“枝”与“子”、“蔓”与“万”谐音,葫芦便有了“子孙万代”的寓意,是人丁兴旺、后代绵延的象征。“葫芦”谐音“护禄”、“福禄”,葫芦的外形是圆的,因此也是幸福美满的象征。
用葫芦做成的瓢又称“卺”,“合卺”之所以成为结婚的同义词,是因古代举行婚礼时将一只葫芦剖作一对瓢,一对新人各以半瓢交杯对饮,然后合二半瓢为一体用红绳系牢,称为“合卺”,象征夫妻连为一体,多子多孙。
葫芦既可食,又为器;作器皿既可装液体,又可容纳固体,且便于携带,寓意健康、长寿、平安。古人常在屋梁下悬挂葫芦,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驱灾辟邪。还有人用红绳串绑五个葫芦挂在门上,寓意“五福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