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双雄王维:画家中的哲学家
王维:画家中的哲学家
王维早年丧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这对他后来一生吃斋修佛影响极大。而他后来的坎坷人生则更加坚定了他看淡人生、一心修佛的动机。
21岁时,他举进士,作了大乐丞(正五品,负责朝廷礼乐事宜),后因戏子们跳黄狮子舞获罪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七品官,掌管地方户籍、赋税、仓库交纳等事),并因此解官归隐,移居嵩山。35岁前后,他被授右拾遗(六品,相当于当今的事宜)。42至57岁,他又隐居于终南山,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57岁时他被安禄山所拘,被迫接受伪职,乱平后因此下狱。59岁时,唐肃宗无罪释放了王维,不想他此后一路升迁,官至尚书右丞(四品,相当于当今的国务院秘书长)。可惜那时他已在暮年,不久就辞官归隐。晚年时的王维,家中经常养着十来个僧人,交流修佛心得;退朝回来就焚香独坐,潜心修禅。
在隐居期间,王维经常登山拜寺、求道问禅。白天,他会沿着羊肠险道,曲折盘旋地向上攀登;晚上,他会住在竹林背后的石洞里,陶醉于大自然的宁静。在王维的感悟里,人生苦恼无非是爱恨而起,贪欲而生,唯有修心禅定才能制伏这些妄念,达到安贫乐道的境界。其天长日久,王维真正修到了“眼界无染,心空不迷”的境地。
■画抒臆,开创中国水墨山水画
王维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他的水墨画,用笔简练奔放,讲究自然清淡,以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功效(苏轼语)。在取材上,王维以“悠然野趣”的大自然为素材,追求闲静安逸的田园情趣。他的题材多为山庄、山居、剑阁、村墟、野渡、蜀道、雪霁等,近乎他诗中表现的诸如“寒山泉水”“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空山新雨”之类的逸致闲情。例如,王维的《雪溪图》,图画平淡天真,感情委婉,十分耐思。在其表现手法上,王维创造了“渲淡”“破墨”及皴点等手法,改变了以往惯用的“勾斫”法。他使山水画的制作由“绘”过渡到“写”,使笔机墨趣更加服从于自然变化的法则。王维特别强调,“凡画,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史籍评他的作品“笔踪措思,参于造化”“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总之,王维的山水画独树一帜——清淡、简远、自然。这使他能够在百花争艳的画坛上卓然特立,独树一帜。由此,王维的水墨画就像他的诗词一样,或雄健,或浑厚,或奇峭,或壮丽,或婉曲,或平实,或俊爽,或秀雅,都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这当中,王维以诗人的眼光作画,又以画家的感悟作诗,其诗情画意,非常浓郁。王维把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中,这使得他的山水画构图精美,空间层次感极强,给人无限的联想。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的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堪称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雪溪在我心”的心理升华
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傅东华将王维的诗歌创作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30岁左右,此时他“是一个纯粹的隐居诗人”;第二个时期,是他30岁后,此时的诗“多含有一种不平之气”,多表现‘愁’、‘忧’、‘怜’等感受;第三时期,是他50岁以后,诗中多表现的“古澹悠远”的境界。由此,王维在中国文学史上,恐怕是‘温柔敦厚’之诗教的唯一的诗人,他的诗作乃是中庸主义的最美的花朵。”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不断退隐,晚年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及“安史之乱”而愈加皈依佛门,希望栖身于山水田园的极乐世界中。由此,他作画,多描绘幽静的山石和清澈的溪流,农村的田园风致,表现出流连光景的愉悦,以寄托自己对官场黑暗的厌恶。
由此,王维作画,以大自然的清静景致为底色,又在画中的清静景致中修身养性。这是绘画给他带来的美好心理升华,可以令他忘却生活的一切烦恼,画出内心的平静。可贵的是,王维不是简单地以静画静,而是巧妙采用了“以声写静”和“以动写静”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大自然的美好意境。这正如其《鸟鸣涧》的诗句所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中寂静因为有声动而不显死寂,因为有鸟飞而不显空荡。后世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莫过如此!
由此,中国的山水画从一诞生,就力图展现超凡脱俗的意境,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令人在其观赏中净化心灵,究心禅理。在这层意义上,中国的山水画不像西方油画那样以逼真为审美的目标,力图给人以真切的感觉,而是以形似为审美的目标,追求给人以无穷的联想。如果说达·芬奇是一位摄影师的话,那么王维则更像是个哲学家。
诗情画意,两相衬托,这是王维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贡献。而诗画双雄,也非王维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