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象牙鉴别有方


91邮票网 2012-05-21 16:34:11 浏览量:340

 六十年代末,南京牙雕厂里几位青年工人告诉我,他们已经破解了陈新民师傅的象牙做裂纹和做旧颜色的秘诀。当天晚上我们就在厂里加班做起了实验。先将雕好的象牙成品放在火上烤,当牙刚要开裂时,马上放入掺有墨汁的冷水中,墨色就会立刻吸入到象牙的裂缝之中使裂缝迅速变黑。然而人物的头顶和足底的象牙结构是顶丝柳的,比较坚硬,不易开裂,他们就想出了用电烙铁烤出裂纹再浸墨汁的方法。做旧颜色是将一个大木箱底部铺上红木屑,上面放一层铁丝网,象牙成品就放在铁丝网上。用火点燃红木屑,关上木箱,第二天象牙就被烟熏成好似明代牙黄旧色了。后来我们还研究出另一个象牙制作上的难题。清代有一种常见的象牙雕莲蓬,其中每一颗莲心都可以活动。我们经过多次实验,先雕刻好莲蓬并在上面挖一些上小下大的孔,再做一些直径比孔径稍大一点的莲心。然后将莲蓬放入沸水中浸一下,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马上将莲心用木槌敲入孔内,冷却后莲心就既可以活动又不会掉出。这类精巧美观的产品当时深受国外客户青睐。

  六七十年代,我们进出口公司的仓库里还堆放着成千上万双象牙筷。一次来了一位香港客商订购了数百双,他说卖给台湾渔民入药用的。传说鱼骨卡喉后马上用象牙磨粉漱口,鱼骨即消,所以台湾渔船上都要备一些象牙筷。

  象牙浅刻是牙雕艺术中的一个主要门类,它是在象牙平面上以刀代笔。象牙表面光洁,质地细腻且有韧性,正是浅刻的上佳材料。微雕是在浅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毫厘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世间景物和书法作品。象牙浅刻微雕在清末民初达到高峰,涌现出一批功力深厚的名家大师,以被称为“南于北吴”的于硕和吴南愚最著名。

  于硕,扬州江都人,具有深厚的绘画和书法的功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得心应手,尤其是书法韵味高雅,无一败笔。他的作品以挂件居多,有圆形、椭圆形、盾牌形等,有的在外围包有一圈黄金。他还将自己的得意作品配以乌木雕云龙万字纹插屏座,将雕刻好的象牙板镶嵌于其中作为摆件,显得尤为华丽名贵。他的作品在民国中后期就有人仿制,但是仿品一味追求小,在绘画书法功力上与真品不可同日而语。

  吴岳,字南愚(1894-1941),也是扬州江都人,父亲吴仲容是当地著名书法家。二十岁不到就随着父亲在北京卖画治印为生。当他见到前辈于硕的微雕作品后,十分想拜师学艺,但是于从不收弟子,他便自己试着用各种刻印的工具在象牙板上刻画,数月后终获成功。吴南愚的微雕山水人物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书法每字细如毫芒。

  由于象牙材料比较珍贵,来源稀少,质地纯洁温润,故而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仿真象牙,其材料和鉴别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骨制仿品,骨的质地松而脆,重量较轻,没有象牙的天然牙纹,由于骨的色泽暗淡,大多骨制仿品都经过漂白处理,表面显得干涩,摸上去没有象牙细腻滑润的感觉,近距离观察骨的表面还有微小气孔形成的黑点。现代的骨制仿品大多采用粘合拼接然后染色的工艺,比较容易鉴别。第二种是用鱼牙、海象牙等来仿制象牙,他们质地与象牙比较接近,但尺寸较短,重量较轻,整体的弯曲度比象牙大。由于这些牙制品也较稀少,所以这种仿制品还是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的。第三种是近现代出现的人工塑料和树脂仿制品,人工仿制的牙纹呈规则的平行状且粗细一致,没有真象牙自然交叉的网格纹。光泽差,还往往留有模具浇铸的痕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