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北京城的关公邮花
关公作为社会的道德文化公众形象,是人们心目中“忠、诚、信、义、勇”的化身,还被许多行业奉为行业崇拜神,大家去敬仰他,崇拜他,以至于在明清两朝鼎盛时期,处处都有关帝庙,庙庙人声鼎沸多,香火旺盛久经不衰。
在发行《关公》邮票时,小型张上的关公像作为普世的价值,各地邮友都在挖掘和追溯当地关公文化的遗迹,制作出许许多多关公文化的邮品,从另一个侧面了关公道德文化留在大家心中深深地烙印。
我在收到各地众多的关公邮品中,有枚用北京故宫公函封制作、销故宫原地邮局“地安门”日戳的小型张封,引起了我的关注。直接的印象是关公与故宫有着密切的牵扯,可以说小型张上有故宫里的元素:关公由公到圣再及帝直至神话,都有来自故宫的推手,封建至尊皇帝就是关公神话的始作俑者,他的的御旨敕封不断推高和深化着社会对关公的崇拜,小型张上遒劲的“神勇”两字就出自乾隆之手,故宫的封和地安门的戳就承载着这段历史事实。
当我将这枚小型张封整理后配文发到博客上,一些邮友留言询问小型张和关公的关系,也有人问这里是否有过关帝庙。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我再探究竟的兴趣。
我走国家图书馆,转北京图书大厦查找有关资料,翻阅明清北京有关地图,寻找北京城关帝庙的踪影。
资料表明,在明清的北京四九城,专供关公和兼供关公的庙宇就有一百一十多座,著名的关帝庙有50多处;在内城九个城门中,就有八个城门口建有关帝庙,其中规格最高的属正阳门城楼月城里的关帝庙,每次皇帝去天坛或先农坛祭祀后,回来时必来此庙拈香。还有一座建立比较早、地位也非常显赫的是地安门西侧距什刹海不远的关帝庙。
地安门西侧这座关帝庙早年称汉寿亭侯庙,曾是北京城最大的关帝庙。它始建于前燕(335—369)时期,后因战火历代多次重修,明朝在洪武年间就重修过,后因明英宗梦见关公乘白马而易名白马寺。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再次重修,庙坐北朝南,有山门、钟鼓楼、前殿及后殿。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关帝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门、殿易黄瓦,这座关帝庙又称白马关帝庙。这座关帝庙自民国就开始逐渐衰败,解放初期,又因修建地安门大街,地安门拆除,关帝庙大部分也因地安门西大街通途而湮灭其中,现在剩下很少的残存遗迹。
话到这里,我也就明白这个型张封寄自地安门邮局的另一层含义,这里曾经有过全北京城最大的关帝庙,只是时间让它在人们视线中消失、留给人们的只是这个小型张实寄封寄托的时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