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中寻文人风雅
时值5月,京城各大拍卖公司的春拍日程逐一亮相,嘉德、匡时、保利等一如既往,仍设紫砂专场,“紫泥春华”、“茶熟香温”无不传递出“风雅壶中来”的紫砂韵味。
老话说的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列七件事之末,也只是百姓生活里的寻常内容,谈不上奢侈。作为茶之器具,出自“泥”身的紫砂壶既没有瓷器的光鲜靓丽,又没有“御窑”烧制的显贵光环,它质朴、亲切、随和的平民气质,在公众眼中似乎与拍卖场上尊贵的艺术品也不那么搭界。作为最早用来沏茶之日用陶器,紫砂壶似乎只有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壶的身价变得“不一般”了呢?
紫砂壶用的紫砂泥,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我国产紫砂泥的地方,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山东的淄博、湖南的铜官、广东的佛山等地是陶土。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大抵因为那里还是产茶区,紫砂壶与茶文化在那里早早结缘。
上世纪60年代南京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唐宋时期,饮用的主要是蒸压成型的饼茶,将“团饼碾屑”,唐代煎煮,宋则烹点,明代中期以后,饮茶由繁至简,煮茶用的大壶,烹茶用的茶盏,渐渐变成了冲泡用的小壶,紫砂壶渐渐兴起。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当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在读书论道之时,茶与壶介入了文人的书斋生活,文人的审美也随之介入了紫砂壶的制作。明清以来文人雅士亲力亲为参与设计、装饰与制作,工匠师们受儒雅之风的熏陶而以文入器,二者相融,使紫砂壶艺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有了造型工艺的不断精进,文人雅士书法绘画篆刻的融入,士大夫阶层追索求藏的推波助澜,一把沏茶的紫砂壶,渐渐成了功能与赏玩同时受用的独特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