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地处杭嘉湖平原西部的德清县山清水秀,物产丰饶,境内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莫干山,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而近年来,更有一个关于“瓷之源”的话题将这个江南小城推到了一个世人瞩目的位置。
在中华物质文明史上,瓷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骄傲。几百年前,世界就是通过瓷器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个神秘的国度,并称呼她“china(瓷器)”。然而,中国瓷器的源头在哪里?大江南北出土的那些商周原始瓷器又是在哪里生产的?早期的青瓷是个什么样子?这在古陶瓷界一直都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也是文物考古工作者苦苦追寻的一个目标。
2003年至2005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无锡鸿山发现越国最强盛时期的特大型贵族墓群,发掘出土了500多件仿青铜的原始青瓷礼器和140多件原始青瓷乐器。这些原始青瓷质地坚硬,胎色发白,釉色泛绿且成玻璃状,厚薄均匀,而且胎釉结合好。发掘者认为这些高等级原始瓷可与六朝时期最高等级的青瓷器相当,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水平。
这些精美的原始青瓷又产自哪里呢?
2007年,《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出版,书中登载的《无锡鸿山越墓出土青瓷的分析研究》一文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答案。文中通过对鸿山越墓、德清、萧山、上虞、绍兴、慈溪等地采集的窑址标本测试分析后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的青瓷与浙江德清窑所用原料相近。”“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器可能为浙江德清一带烧制。”这个科学测试结果给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寻找最终答案的方向。他们不约而同将追寻的目光投向了德清。
在陶瓷界,德清窑本是以黑瓷著称的窑口。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中关于“德清窑”是这样定义的:“德清窑是青瓷和黑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长久,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
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后,湖州市和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经过调查,先后发现古代窑址近50处,最早的原始瓷窑址时代可至商代,这些新发现引起了省内专家的关注与重视。
《鸿山越墓发掘报告》出版后,2007年至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故宫博物院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开展了对火烧山、
亭子桥窑址的发掘。火烧山原始青瓷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镇龙山村掘步岭水库,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青瓷窑址。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发现了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3条烧制原始瓷的龙窑窑址,是探索我国龙窑起源发展的的重要依据。发掘出土了大量原始瓷器标本,器类主要有碗、盘、罐、水盂、钵、盆等,还出土了一些仿青铜礼器的卣、鼎等原始瓷产品,制作精美,烧成温度也很高。纹饰也多种多样,有与同期青铜器相似的云雷纹、勾连纹、水波纹、S形纹、绞索状绹纹等。装饰手法采用刻划、模印、堆贴等。釉色饱满,有青、青黄、青绿色,还发现了少量的酱褐色釉和黑釉。发掘出的器物为确定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原始瓷的更为详细的分期提供了实物资料。这次发掘还发现了最早的间隔具——圆形托珠的使用。火烧山窑址填补了国内瓷器发展史上关于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末这段历史详细年代序列的空白。此外,它的发掘还证明了德清所在的东苕溪流域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早期在原始瓷生产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发掘者认为,火烧山窑址是目前已知并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晚期的原始瓷窑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纯烧原始瓷的窑址,其出土的原始瓷对于探索中国早期青瓷的烧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亭子桥窑址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是一处战国时期的窑址。考古发掘揭露出7处窑炉遗迹,其中编号Y2是浙江省发掘的第一条保存完整的战国时期窑床遗迹,它的发现,为研究者了解南方地区早期龙窑的结构形态、探索战国时期的窑炉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各种窑具,也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器,表明此窑主要是烧造原始青瓷器。而在此前发现的浙江萧山进化区和绍兴富盛两地的原始瓷窑址都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同窑合烧,由于这两种产品所用的原料、成型的方法以及烧成温度的高低都有所不同,使得烧成温度要求较高的原始瓷,有的胎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比较差。而亭子桥窑址以烧造原始瓷为主,就可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说明原始瓷烧制的技术已比较成熟。而从揭露的窑炉遗迹集中分布,而且每部分均有2条或3条叠压打破,表明每处窑炉均经过整修与重建,也说明这里在此之前早已开始烧造原始瓷。
出土的原始青瓷产品的器型,除一般的碗、盘、杯、盅、钵、盂等日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器型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镂孔长颈瓶、尊、罐、三足壶、鉴、也等,这也是亭子桥原始瓷窑址与萧山、绍兴富盛原始瓷窑址不同的地方。这些仿青铜的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往往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各种铺首,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纹饰极其精美,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仿青铜的乐器器型有甬钟、钩(金翟)、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造型逼真,制作精良,胎釉质量俱佳,同样也是原始青瓷中的佼佼者。
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战国时期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器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次发掘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近年来江浙地区大型贵族墓,特别是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如甬钟、鼓座都可在这里找到。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据此,发掘者认为,亭子桥窑址已具有了早期官窑的性质,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
火烧山和亭子桥的发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出土的器物震撼了陶瓷界和考古界。2008年 4月24日至25日,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德清县举办了“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对成熟青瓷与原始青瓷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研讨会中的一个焦点是亭子桥和鸿山越国大墓出土的原始青瓷是否已是“成熟青瓷”。
硅酸盐界一般将界定瓷器与陶器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胎质坚实致密,多数为白色或略带灰色调,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在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则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莫来石,并施有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厚薄均匀、和附着性较好的玻璃釉。这些外观、性能和显微结构共同构成了瓷器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一直以来,陶瓷界都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在这次会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多数产品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或泛绿,胎釉结合良好。部分高质量产品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据此,有人提出亭子桥出土的青瓷已经是“成熟青瓷”,并认为成熟青瓷的年代可从东汉晚期向前推五六百年。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就提出:“这里的东西的确有比较好的,但是很多还是处于原始瓷的状态。”也有学者认为成熟青瓷的定义比较复杂,这里的产品是否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还要再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进行科学测试。但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组还是达成了一个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成熟青瓷是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德清火烧山窑址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中国古陶瓷学会耿宝昌先生总结这次会议的成果时认为,这次对于亭子桥到底是原始瓷还是成熟青瓷的争论也说明,在原始瓷和成熟青瓷之间尚属空白的家谱里,又添了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陶瓷史和早期青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称得上是重大发现。”
2009年9月2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承办的《瓷之源——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暨原始瓷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汇集了省内外多家国有文博单位收藏的原始瓷,德清塔山、亭子桥和火烧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精品在展览上精彩亮相,举世震惊。
就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第二届“瓷之源——德清窑与原始瓷学术研讨会”再次在德清县召开。在此前发掘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的基础上,德清在2009年又调查了60多个窑址。与会学者认为,这些窑址的发现,不仅更加确认了德清作为“瓷之源”的地位,而且还将原始瓷的烧制时间从西周战国时期又往前推至商代,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年代序列。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续不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家们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关于“瓷之源”的追寻还在继续
2010年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之源”课题组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对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发现商代窑址20多处,集中于两个区域:德清龙山片区与湖州青山片区。经过调查表明,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中游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仅见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
2010年3月至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湖州市博物馆在浙江湖州吴兴区东林镇的南山村老鼠山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前的中国最早的原始瓷窑址,并进行了发掘。出土的产品标本以原始瓷器为主,兼有极少量印纹硬陶器。原始瓷标本器型以豆为主,贯穿始终,晚期出现大量的罐及盖,与豆一起构成了本窑址的产品主体。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尊、盆、盘、钵、盂等器物,大部分器物作为礼器使用。
2011年1月11日,中国最具权威性的考古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0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浙江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位列首位。
2011年4月25日至27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广新局、吴兴区人民政府主办,湖州市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承办的“浙江湖州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研讨会”在湖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湖州相关单位的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于东苕溪中游商代原始瓷窑址群考古专题调查及湖州南山(即老鼠山)商代窑址考古发掘成果的介绍,观摩了窑址调查与发掘出土的标本,并考察了南山窑址考古发掘现场。东苕溪流域商代窑址群的发现、南山窑址的发掘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得到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们认为东苕溪流域商代窑址群的发现在原始瓷起源探索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取得了三个突破:窑址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商代原始瓷窑址群;发现了最早的龙窑;根据发掘材料对原始瓷首次进行分期。这些重大发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探索瓷器的起源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南山商代窑址窑炉遗迹完整、产品堆积丰厚、地层叠压关系清晰、产品种类丰富、无论是产品的胎、釉、成型技术,还是窑炉的装烧工艺,具有相当的原始性。南山窑址的发掘使得学界对商代原始瓷的特征、工艺等有了一定了解,并为解决中原地区出土原始瓷的来源、产地等问题提供了对比材料和重要线索。
专家们对“瓷之源”课题的今后调查研究方向也提出了建议。他们认为原始瓷集中的闽浙赣皖苏其他地区的学术探索也应齐头并进。不局限于东苕溪流域的大区域的调查和跨地域的研究应是今后工作的方向。专家建议,以窑址为立足点,用区域考古的方法,与城址、商周土墩墓等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从更大的区系谱系中去综合探讨研究。同时要寻找更早的窑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