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特种邮票设计者高云专访
《儒林外史》特种邮票3月21日发行,邮票设计者、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接受快报专访——
与古人打交道30年
今年是吴敬梓诞辰310周年,其代表作《儒林外史》变身为特种邮票,将于3月21日在全国发行,预定于南京和滁州两地首发。这套邮票的设计者是我国著名画家、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作为一个画家,一个文化圈内的名人,他是江苏获得全国美展金牌的第一人,也是在一届美展中获得四个奖项的“记录保持者”;作为一位经营有道的“出版商”,一位通过公推公选竞聘上岗的政府高级官员,公务傍身之余又屡有新作问世,被《中国书画报》评选为“2010中国画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将林泉高致与入世情怀集于一身的高云,可谓“现代士大夫”的典范。
上了邮票设计的“贼船”
《儒林外史》是高云创作的第四套邮票,依然是高云钟爱并擅长的古典题材。与前三次不同,这套邮票是他和苏州青年画家沈宁合作完成的。
“说来也怪,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擅长或偏好,往往是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被固化的。我画邮票也是这样,从邵伯林先生约我画第一套古典题材邮票开始,我之后的邮票设计与创作,就清一色的都在跟古人打交道了。”
1987年,高云创作的第一套邮票《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纪念》发行,初显身手便斩获全国最佳邮票奖。接下来,第二套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十届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业者大会(波兰)的评奖中获得了最佳创新一等奖。第三套邮票《京剧生角》在第十二届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业者大会(阿尔及尔)评奖中又获得了最佳凹印奖。
当时正逢集邮热,炒邮票就像如今炒股。获奖后的高云收到上万封读者来信,请他在邮票上签名,也有人追到他家求签名的,因为有设计者签名的邮票升值更快。有些地方发行邮票也请他去,签名现场人山人海,得由公安护驾,还得提前看好“逃跑路线”。
“风光是风光,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能上邮票的题材,都不一般,通常是重大事件、重大节日、重要人物,或有巨大影响的艺术品、文物等等,因此对邮票的艺术把关相当严谨。在征集邮票设计稿时,通常先由美术家、邮票设计家、集邮家组成评委团,对稿件实行无记名投票,决定出入围名单,再交由历史学家、服饰专家、道具专家等审查,一套设计方案往往得经过数十次的修改打磨。
尽管邮票设计工作繁琐而耗时,但高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次约稿。“《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长期生活在江苏,描写的场景大都在南京一带,这让我有认同感和亲近感。当我来到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方,那些沿用数百年的地名,我仿佛看到书中的人物复活了,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身边,来来往往,除了服饰的不同,其他并无二致。”
据介绍,《儒林外史》特种邮票,一套6枚,面值均为1.2元。每枚邮票表现一个故事。分别是《范进中举》、《马二先生游西湖》、《两根灯草》、《王冕画荷》、《杜少卿夫妇游山》、《沈琼枝利涉桥卖文》。前三枚邮票内容具有讽刺意味,后三枚则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范进中举》中,范进于庙堂的“佛”字前面对着抬手欲打的胡屠户,庙堂本应有的肃静与范进不该有的疯癫、佛陀禅悟的自觉与范进需被屠夫打醒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直观再现了文章的主题。《两根灯草》,突出“两”字,远处是两根手指,近景是两根灯草。表现了严监生在弥留之际,关注的不是亲人,留恋的不是生命,而是命系两根灯草,刻画出了一幅吝啬鬼的形象。《马二游西湖》重点放在刻画马二的迂腐可笑上。至于在他看来至高无上的仁宗皇帝御笔写的碑,高云刻意隐去,以示原本就是虚无的东西。《王冕画荷》,则是直白表现王冕面对荷塘写生的情景,这样既让主题一目了然,也符合广为流传的图像定式;《杜少卿夫妇游山》描绘的是杜少卿醉后由夫人扶其下山的情景,身后的美景衬托了他愉悦的心情,偷笑的路人则佐证了他酒后的率意;在《沈琼枝利涉桥卖文》中,刻意将人物分列两厢,寓意文与卖的对话,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我们既注重保持邮票色彩鲜明的通俗特性,又追求每一枚邮票调子的协调性,同时还注重一枚票与另一枚票的对比性,以及六枚票之间的整体关系。因此全套邮票显得比较统一和协调。其实我对第四套邮票也有某种希望,这种希望其实也是一种压力——前三套都获奖了,这第四套如果落空,岂不是……”言谈之中,高云显露着自信与期待。
获奖记录保持者
对于邮票设计,高云戏称是不小心上了“贼船”。作为当今人物画大家,高云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连环画《罗伦赶考》,至今仍被视为20世纪中国白描连环画的扛鼎之作。
《罗伦赶考》结合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技法,风格十分清新,整套作品画幅之间巧妙的呼应和转接,与之前的连环画大不相同,在1983年《连环画报》杂志上连载时,引起了国画界的轰动。《罗伦赶考》开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线描之新风气,许多美术高校都采用这套连环画作为线描教材之一,画风也迅速影响全国,各大美术杂志上陆续出现与之风格相似的连环画作品,各地工笔画大赛中也出现了类似风格的线描设色作品,但都不及《罗伦赶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1984年,这套作品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高云也成为江苏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那时的他27岁,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正是因为这套作品,高云才应邀设计了生平第一套邮票。
此后,在接下来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上,高云又夺得四个奖,一银、二铜,外加一个特别奖,由此成为在一届美展上获得奖项最多的记录保持者。其间,他还连续两届在全国连环画评奖中获得最高奖,与张乐平、贺友直、华三川、戴敦邦等前辈同被列为“中国连环十家”。
历史人物大画《魂系马嵬》是高云的另一幅代表作,与何家英合作完成。画面人物多达数十位,形态各异,占据十分之七画幅的红衣禁军持刀怒目,处在左角的唐明皇背转身向隅而泣,身着白衫的杨贵妃沉于画面右下角,无尽哀婉又淡定从容,演绎了倾国倾城的绝代美感。“它使我联想到那些唐代最伟大的人物画作品:阎立本《步辇图》、张萱《簪花仕女图》、懿德太子墓室壁画《仪仗图》。”著名美术评论家聂危谷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馆和德国美术馆愿出高价收藏,均被高云婉拒,近年来有画廊愿出千万高价购买,高云还是没舍得出手。
高云近年来的作品,无论题材是古装仕女、圣贤高士、禅僧罗汉还是现代女性,也无论画法是工笔还是小写意,多为细写清新的俊逸笔调,高贵而不炫富、雅淡而显隽永。艺术批评有“画品即人品”“风格即人”的说法,在评论界看来,高云作品的特色与其品格性情密不可分,典雅温和的画风与其现代文化管理者的身份相吻合,一扫旧式在野文人画家笔下的酸寒气息。
高云“喜欢生活优雅,有秩序”。在他主持江苏美术出版社工作时,会议室存放着进口的咖啡豆,开会时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问题。追求优雅而完美的秉性,使得高云十分注重于细节之美:“比如京戏听什么,就听它的字正腔圆;一幅画看什么,就看它的笔精墨妙。”
因为成名早、影响大,求画者也趋之若鹜。“有托友人捎话的,有慕名上门的,也有采取人盯人战术的。”对于那些想转手卖个高价的炒画者,高云通常是婉转拒绝。所以,在市场上,高云的作品可谓一画难求。
一次次华丽转身
从画家到“出版商”,再到厅局级官员,高云经历了一次次的转身,身后留下了一连串惊叹号。
与一些艺术世家不同,高云是通过自学跨进绘画艺术的大门。“当时还在苏北插队,学画画只想谋个职业,由于白天要劳动,于是就每天早上坚持四点起床练习画画,那时苏北的冬天特别干冷,手都被冻坏了,但是我坚持了下来。”
南艺毕业后,高云没有留在学校这样的安乐窝,也没有躲进画院这样的避风港,而是进入江苏省美术出版社工作。“出版社眼界比较高,看的东西多,信息也灵,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高云因一次次创作获奖抓住了媒体的注意力后,再次受到媒体的关注,已在美术创作之外。他出任外企总经理,1990年创办了省内首家动漫公司。担任出版社管理者,在出版社率先进行三项制度改革。他被誉为中国出版界的一匹黑马、社长中的“法国绅士”,成为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组委会特邀的中国出版界唯一的社长。
高云又一次进入公众的视线,是他2004年在省管干部公推公选中胜出。在省文化厅副厅长的职位上,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2010年2月8日,现代化的美术馆新馆落成;6月18日全面对社会免费开放;9月26日,成功举办了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去年12月,文化部首次开展了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工作,高云担任评估专家组组长,江苏省美术馆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美术馆。
【对话】
公务与创作,两者并不矛盾
记者:有人形容您是个“法国绅士”,对于这个说法您是怎么看的?
高云:哈哈,这话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啊?的确有这个说法,这是一位主编在文章中封给我的。我后来还问他为什么不说我是英国绅士,而是法国绅士,他说英国绅士有点保守,我还讲点品位和情调。俄国画家列宾有个同学,他们出去采风作画,只要这个同学在,就会受到当地很好的接待,因为那些官员都觉得他很有”来头”。同学们也认为他是个“纨绔子弟”,不是真正的画家。有一次,列宾看到这个同学光着身子在画室作画,作品堆满了画室,画的极好,发现他其实有异常刻苦努力的另一面。也就是说,你可以吃苦耐劳,勤奋努力,但不必天天写在脸上,写在脸上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全部。
记者:官员与画家,您觉得这两个角色矛盾吗?
高云:不矛盾。很多人以为画家都是些奇形怪状、落拓不羁的人,其实,这是一种偏见,这仅仅是西方当代画家及其追随者的形象。中国画历来是士大夫的艺术,历代大家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学者、达官贵人,画画只是业余染毫之作。他们重理性讲修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锤炼个人的品格,讲究的是“画如其人”。 所以,西画画的是感性与激情,中国画画的则是理性和人格。只是到了清末,才出现了卖画为生的画家。
记者:您公务繁忙,还有时间创作吗?
高云: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我每天睡6个小时,凌晨1点多睡觉,早上7点起来,又没有其他嗜好,所以还是有些时间画画的。我以为,公务忙,虽然画画时间少了,但也有利于抬高眼界,扩展胸怀,锻造人格。事物总是利弊共存的。
记者:您此前不但引用过而且赞同“江苏只有文化艺术高地,没有艺术高峰”这句著名论断。文化厅是主管文化的,您觉得文化应该怎么“管”,怎么“抓”呢?
高云:你问的很好。对这个问题,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不过,精准的说,江苏其实并不缺高峰,只是缺在全国应有的影响。首先从历史上看,有四成的画家出自江苏,缺了江苏画家,中国的美术史就没法写。今天的江苏,也是优秀画家最为集中的地方,这是哪个省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说,优秀人才集中显不出特别的高峰,而是一整块高地。其次,这也与江苏人的性格有关,他们不爱出头,崇尚内敛低调。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地域的影响。一般画家在南京出了名,就在江苏出了名,在北京出了名,就在全国出了名。所以江苏名家要想在全国有更大的名声,还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宣传。所谓“管理”,就是服务。就是在尊重艺术家自主创作的前提下,致力于激励机制的建设,鼓励他们张扬的做“名人”,同时构筑让艺术家展示才华的更高的平台,将他们推介到北京去、甚至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