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邮票趣闻三则
大龙邮票乃中国第一套邮票,迄今已130岁。百余年来,它是邮人常说常新的对象;在其故乡天津,更成为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是故,有大龙趣闻数则。
官号:百岁之后方起定
如同“先生孩子后起名字”一样,大龙邮票也是先有邮票后起的名。只是这个“后”,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
1878年7月下旬,大龙邮票面世。长达7年的使用期内,没有正式名讳,名不正言却顺,畅行华夏大地。至1885年底,邮政部门第二次发行以龙为图案的邮票。两相比较,后者的图幅较前者稍小些,故“哥哥”称“大龙”,“弟弟”则称“小龙”。但大龙、小龙,只是民间叫法,邮政当局并未正式表态。直到1988年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国家邮电部才正式将其定名为中国大龙邮票,简称大龙邮票。从出生到正式有了“官号”,历经110年,应是中外邮票史上的一则基尼斯纪录。
远行:南北中外各不同
大龙邮票从天津出发,通过车装船运,风行于长城内外;同时漂洋过海,走向世界。“龙”行天下,风采尽展。
大龙邮票的总发行量,约在百万枚左右。纵观其流通使用情况,有“两多两少一混贴”之说。
北多南少。北指温州以北。作此划分源自赫德于1882年12月的一则通令:“温州以北(包括温州)各邮局得出售海关邮票,收受贴足邮票的公众信件……温州以南各埠对公众邮件不予收寄。”这是海关邮政与港英的香港邮局,以及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就通邮范围形成的一种默契。由是,大龙邮票的使用范围主要在京津、山东及长江流域。
外国人买得多中国人买得少。《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写道:“大部分海关邮票是在夏天出售给游客的,游客远比当地居民更多地利用海关邮政。”宁波海关代理税务司马吉给赫德的报告也称:“中国人好像不懂邮票的用途,因此来买的都是外国人,如商人、教士、引水人等等。”
混贴。所谓混贴,即大龙邮票与外国邮票或“客邮”邮票贴在同一信件或明信片上。个中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国尚未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寄往国外的信件需要另行加贴相关国家或其在华“客邮”邮票。
老宅:有趣的以讹传讹
从1986年开始,天津邮政经过辛勤劳作,挖掘出了解放北路111号建筑所包含的文明。从1884到1915年,它是近代邮政创办,及天津大清邮政、中华邮政的历史见证。于是,有了市邮政局申请保护(1996年),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大清邮政津局”旧址(1997年),市邮政局决定依此建立邮政博物馆(2000年),与长期租用该建筑的市物资集团化轻材料总公司签订使用权转让协议(2001年),市人民政府、国家邮政局给予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等等,尤其是与今晚报社联合发起的“说不尽的天津邮政”征文活动(2000年至2001年举办),使该建筑在全市享有广泛的知名度、美誉度,以至提起近代邮政诞生,人们就会说天津是中心;说到大龙邮票,人们就想到“大清邮政津局”旧址。可是,媒体宣传、相关人员讲话中,也出现以讹传讹的有趣现象:“大清邮政津局”旧址是中国近代邮政的中心,大龙邮票从这里诞生。有人甚至提醒,在对该建筑进行装修加固时千万小心,说不定哪个犄角旮旯会发现大龙邮票,如此,邮局就发大财了……
发财当然好。但近代邮政的中心、大龙邮票的“老宅”在原海关大公事房内。大公事房不敷应用,才于1884年迁入解放北路111号。其时,大龙邮票已经6岁,就要上小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