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砚史实考:曾被称为名砚之首
唐代萁形红丝砚
清代高士奇铭红丝砚
清代著名书画家、藏砚家高凤翰在其《砚史》中著录有“芙蓉井”红丝砚,有铭文曰“美不美,乡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寥寥数语,从中即可悟出作者对家乡红丝砚的热爱,也隐约揭出红丝砚的价值。
红丝砚以其色彩斑斓、丝纹婉转而得名,其质地有黄地、橘黄地、红地、紫红地、紫地、青白地等,丝纹可分为红丝、黄丝、粉红丝、褐丝、紫丝、灰丝、云杂丝、波纹丝等,亦有无丝而纯红、纯黄者,无丝而有粟米点、墨雨点者。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卷四称:“青州黑山红丝石,红黄相参,文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用来制砚的红丝石产于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的黑山顶峰石洞中和临朐县冶源镇老崖崮村的壮山周围,因两地在历史上均隶属青州,故又统称为青州红丝石或青州红丝砚。
青州用红丝石制砚,据已知的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始自唐代。宋人朱长文《墨池编》卷六引唐询《砚录》云:“去洞口绝壁有镌刻文字,乃唐中和年采石者所记。”这里的“洞口”指益都黑山,现在洞口石壁上仍隐约可见“大唐中”等字样。可以认为,红丝石最晚在唐代中和年间已经开采。到宋代唐询主政青州时,又加开采。据宋人江少虞《事实类苑》卷六十二之《风俗杂志》记载,唐询“清简寡欲,不以世务为意”,惟喜藏名砚,“嘉佑中守青社,得红丝石于黑山,琢以为砚”。在唐询的《砚录》中亦有开采红丝石及制作砚台的详细记载:起初,因山高洞险,无人愿往,“因厚给其赀,勉之使行”,青州石工苏怀玉等“既往六七日,仅得方四五寸者二,其外有若皮肤掩蔽,渐以粗石磨治,已而文理尽露,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镵,则其声清越,锵若金石,殆非耳目之所闻见,亟命裁而为砚”。此后,“自辛丑夏四月至癸卯春三月”,也就是嘉佑六年至八年两年的时间,“凡工人数十往,其所得可为砚者,大小共五十余”。由此足见开采之艰难、红丝砚之珍贵。
一些文章和著作认为红丝砚始自晋代,则是误传。最近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砚”系列之《地方砚》依然说“红丝砚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晋时期,张华《博物志》记载,‘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石砚第一’”。不过,同为“中国名砚”系列之《红丝砚》的作者傅绍祥则认为,红丝砚始于晋的说法系误传,误传的原因是将张华的《博物志》和李石的《续博物志》混淆了。实际上,《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二早就进行过考证:“《续博物志》十卷,旧本题晋李石撰,然第二卷称,‘今上于前朝作镇睢阳,洎开国,号大宋’。是宋太祖时人矣。”
红丝砚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名砚之首,典籍多有记载。如宋人唐询《砚录》:“自红丝石以下,可为砚者共十五品,而石之品十有一:青州红丝石一,端州斧柯石二,歙州婺源石三,归州大沱石四……”。李之彦《砚谱》:“苏易简作《文房四谱》……谱中载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砚为第一。”姚宽《西溪丛语》:“红丝研,江南李氏时犹重之。欧公《研谱》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此研多滑不受墨,若受墨,妙不可加。”然而,即使在红丝石声名最盛的唐宋时期,也有不同的评判。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对红丝砚最不看好,其《砚史·用品》认为,“红丝石作器甚佳”,但作为砚台,“大抵色白而纹红者,慢发墨,亦渍墨,不可洗,必磨治之。纹理斑,石赤者,不渍墨,发墨有光,而纹大不入看。慢者经暍则色损,冻则裂,干则不可磨墨,浸经日,方可用,一用又可涤,非品之善”。欧阳修也认为,红丝砚制作精美,可为案头陈设佳品,但“若谓胜端石,则恐过论”。蔡襄的看法与欧阳修大致相同。有这种不同的评判,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红丝砚的石品不同,导致好坏的差异。苏轼指出:“唐彦猷以青州红丝石为甲,或云惟堪作骰盆,盖亦不见佳者。今观雪庵所藏,乃知前人不妄许尔”。
现在一些藏家认为,宋代以后,红丝石“资源枯竭”,红丝砚停产,乃退出“四大名砚”之列。这种言论,一方面固然与唐询在《砚录》中的记载有关,所谓“一日去洞门,而巨石摧掩,而人不可复入,其石遂绝”;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目前的收藏界人心浮躁,不注重深入研究使然。
历史上的青州红丝石本来就有益都、临朐两处。笔者认为,益都、临朐的红丝石,宋代以后,均有出产。在益都黑山红丝洞口的石壁上,除“大唐中”等字样外,还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十年”、“大清乾卤、“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四年”等字样,应该为历朝相关年份采石所刻铭。如果这些刻石有疑问,也还有文字记载相佐证。乾露山东通志》卷二十四《物产志》在“青州府”目下记载:红丝石,“出益都,石理红黄相参,理黄者其丝红,理红者其丝黄。”按一般方志的记载习惯,如果是时该物品没有出产,不会这样记载。清人胡渭的《禹贡锥指》卷四称:“今青州黑山红丝石,红黄相参,文如林木,或如月晕,如山峰,如云霞,如花卉,即古怪石也。”这说明黑山红丝石在清代仍有出产。
至于临朐红丝石最早产于何时,不得而知。据现有记载,宋代已有,其后陆续有出产。清人倪涛《六艺之一录》卷三百八,《历代书论》引唐询《砚录》称:“嘉佑六年,予知青州,至即访紫金石所,于州之南二十里,曰临朐县界,掘土丈余乃得之,然石有重数,土人所取者不过第一、第二重,至第四重,则润泽尤甚,而色又正紫,虽发墨,与端、歙差同,而资质殊为下。”这是唐询开采临朐紫金石的记载。临朐紫金石与红丝石几乎在同一产地。乾露西清砚谱》卷二十《石之属》“旧红丝石鹦鹉砚说”则明确称:“考高似孙《砚笺》载,红丝石出临朐县,其色红黄相间,佳者绝不易得,故世罕流传。”清代山东人高凤翰所著《砚史》“摹本第三十七”收录有一方“芙蓉井”红丝砚,其题记称:“青州红丝石砚,旧人砚谱列上品,当在端、歙之右。此为其乡人冯北海先生所收,久藏余族舅石帆侍御公家。雍正甲寅冬,表侄方岳出赠。”在这方砚台的侧面,有山东临朐人、明万历五年进士冯琦的铭文,并落款“北海冯琦铭于冶源别墅”,应该是当时临朐冶源所产。而乾露西清砚谱》卷二十三,《附录》所载“御制红丝石风字砚铭”,则不但指出了红丝石的产地为临朐,还表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亦制作红丝石砚。该砚铭称:“石岀临朐,红丝组锦,制为风字,宣和式,审既坚以润腴,发墨沉,虽逊旧端,足备一品。”光绪《临朐县志》卷八《风俗》亦明确记载:“红丝石产老崖崮,黄质红纹。”一直到民国年间仍在出产,民国二十四年编写的《临朐续志》卷六称:老崖崮产红丝石,“数年前,曾有日本商人驻冶源收买,居民纷往采掘,抱王璞竞售,辄得善价,不数月售者日多,日人辇运所得以去”。除史籍记载外,传世的明清红丝石砚也不断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