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票、试样和印样》论述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42

   1998年第7期《集邮》刊载二阳的文章《试样、印样和样张》,曾对长期沉寂的集邮界引起强烈反响。文章清楚地表明,在已经出版的各种集邮工具书上,对这三者的称谓相互混淆,使人难以区分。例如,有的将“印样 Proof”定义为:“用雕刻母模或母模制成大版在印刷机上打印的样张”。也有将“印样 proof”定义为:“在邮票印制前从原模或印刷版上印出的样张”,更有将“essay”译成“未采用图”并定义为“未被采用的邮票设计图稿和印样”等等。造成这种混淆的原因大概与过去我国集邮界长期使用“试模样票”、“试版样票”、“试色样票”、“试机样票”以及“未采用样票”等集邮用语有关,而没有将Essay、Proof和Specimen严格区分开来有关。显然,三者都是混淆了印样、样张与试样的概念,因为它们三者谁也包容不了谁,它们之间没有“属”与“种”的关系。

   试样、印样和样张一向是受到广大集邮爱好者和集邮家珍重和追逐的特种邮品。那么这些术语都是如何定义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与区别是什么?恐怕还很少有人说得清楚。甚至,在集邮工具书中也是把这些术语的概念相互混淆,模糊不清。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样张、试机样票曾被当年的邮政部门规定为禁品,既不能用于编组邮集参加展出,也不能公开流通。他们认为,试机样票是邮政部门的内部资料,若有外流现象属于管理不当,因而邮政部门对试机样票一直管理严格,以致多年来介绍试机样票的文章鲜见于集邮报刊,一些有特色的试机样票也湮没无闻。这种封闭状况再也不能延续了。应该依据国际惯例,尽快弄清楚这些术语的确切涵义以及其间的关系与区别。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集邮水准,才能早日与国际接轨,赶上世界集邮发展的趋势。

   广大集邮爱好者,尤其是有志于在FIP各类竞赛邮展上力争高奖的集邮家,尤为重视对“试样”(Essay)、“印样”(Proof)和“样张”(Specimen)的收集与研究,因为无论是按传统模式或是专题模式来编组邮集,没有这类素材的展示是要丢分的。同样,如果不能正确地将这三者区别开来,并在相应的贴片上做出恰当的文字说明,还是会丢分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形势要求我们审时度势,按照国际惯例规范‘样票、试样和印样’,并发掘和认定中华民族的‘样票、试样和印样’。

   其实,集邮专业用语“样票”(或“样张”)、“试样”和“印样”并不复杂,它们分别对应的英文是‘Specimen’、‘Essay’和‘Proof’。而且,采用这样三则专业用语“样票”、“试样”和“印样”,可以毫无遗漏的包括了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应该指出,这样限定是严谨的,不容许有任何随意替代。即三者之间不存在“属”与“种”的关系。

   一、样票(Specimen)

   样票(Specimen)的定义是:在已发行的或已大批印就准备发行的邮资票品上再加印、加盖或用针孔穿出‘样张’、‘样票’、或‘Specimen’之类的中英文词语的邮资票品。除上述标记外,其余均与原邮资票品完全相同。

   “绿衣红娘”样票

   是我国邮史上最早一种备受中外集邮家垂青的样票。清政府首开国家邮政,在红色印花税票上用绿色油墨加盖“暂作洋银小字二分”字样的邮票芳名谓“绿衣红娘”。在“绿衣红娘”上用黑色油墨印上英文“Specimen”字样,即“绿衣红娘”样票。在正票上加盖英文“Specimen”(样票)一词便成为样票,这就是我国传统上的惯例。

   民国“开国纪念”样票

   1915年12月(民国四年二月)发行“开国纪念”邮票 雕刻版 P14 29.5x22mm 10x10=100枚/版 全套3枚:5分 红;10分兰;50分绿。在此票上加盖黑体英文“SPECIMEN”(样票)字样,便成为民国“开国纪念”样票(图1)。如此被称为样票,已经成为我国的惯例,当然也是国际惯例。

  • 1
  • 2
  • 下一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