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岳:一件普8甲早期使用例的真伪辨别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33

   普8上海版8分票(普8甲)实际使用量大,新票存世量相对较少,现单枚上品价约3000~4000元。其伪品历年均有出现,早年用北京版票改制,后又直接制版作伪。由于普8甲的最早使用日期屡有争论,因此实寄封的伪品主要集中在早期使用例上。

   在朋友转让给我的一些邮品内,有一件上海本市挂号信封,由“塘沽路902弄5号丁邦俊”寄给“复旦大学物理系吴寿鍠”,背面贴有普84分票1枚、上海版8分票2枚,销“1958.7.15”日戳,到达戳日期为“195×.7.16”。

   这件信封附有前收藏者的钢笔字条:“本封有不同意见,邮票是真的,邮戳也是真的,为什么要用两枚普八甲去造假?如果是真的,7月是否最早使用日期?待考证”。确如其所言,这件封上的2枚上海版8分票是真品无疑,戳记粗看亦无明显的破绽。这样作伪的成本可不算小,因此按常理推断这件信封的问题似乎不大。

   根据(55)邮票字第207号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文件汇编》第2号第2页)显示:“面值八分者为‘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厂’及‘上海市印刷一厂’承印”。这说明上海版8分票在1955年7月16日已经与北京版同期印刷和发行。但作为当时邮票的战略库存储备,上海版8分票在邮局窗口的发售和使用时间却远远晚于北京版。目前公认的上海版8分票最早使用日期约在1958年11、12月份,早于这个时间的邮品在市场上也偶有露面,但一般没有可靠的说服力或鉴定结果为伪品。

   因此,我见到这件信封后一直没有特别关注,最近整理邮集时突然冒出个想法:能不能好好考证一下,完成前一位藏家的未尽心愿。

   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了“吴寿鍠”,发现有一位西安交通大学的老教授与此同名。我找到了吴老的电话,在电话中得知:1958年左右,吴老就在复旦大学,但对于上面这件信函,他已经没有任何印象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给吴老写了封信,附寄上述这封信的复印件,向他说明我的意图,请他回忆当年此封的来历,甄别信封上的邮票、邮戳是否真实可靠。

   我又专门去了趟塘沽路,寻找发件人。902弄里面有家招待所,向服务员问及5号住家是否姓丁,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但5号大门紧锁。第二天再去造访,说明来意后,主人告诉我,收信人“丁邦俊”是他家亲戚,上世纪50年代曾经在这里居住,后来搬走也就失去了联系。由此可以肯定信封上的发信人和地址都真实可靠。

   8月5日,我收到了吴老从西安的回信:

   赵岳先生:来信收悉。对所提两个问题简单答复如下:

   (1)1958年7月,我在复旦大学物理系任教,同时也参加一些学校对外的业务咨询工作,以及市内的一些学术活动。当时电话极少,交通也不方便,除了开会,一般交换信息、商量问题都是通过信件。我经手过的这类信件相当多。虽然我已不记得这封信件的内容,甚至也忘记了寄信人丁邦俊的身份,但我还是相信这个信封是真实的。如果信封内还装有原件,或能追溯到这个信封如何辗转到达你的手中,应当还可以得到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2)至于邮票本身,对于我来说就不止是忘记的问题,在当时就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种邮票在上海何时开始使用,或者是否分批上市,在上海市邮局的档案中也许会有记录。对于会不会是“后贴”,不知原件上是否能看出“原贴”被除去的痕迹。或者“后贴”与邮戳相合的程度?也可以再细察一下。在寄来的图片上粗粗看来,肆分邮票上的戳子有点像“1957”,看不出“8”字(不清楚),捌分邮票上,一张明显是“1958,7”,另一张也不清楚。另外,正反面的大小尺寸不一致,是否是在制作时造成?

   作为一个外行,我倒是在想:收发信人均非名人,相关邮票的价值也非一般人,包括多数集邮爱好者所了解。什么样的人会用大力气来对这样的旧信封作伪呢?

   吴寿鍠          2010.7.31于西安

   从信件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封信上的收信人“吴寿鍠”应该就是现在西安交大的吴老本人。既然从收、发信人方面考证下来,均没法找到佐证背面邮票和邮戳的可靠信息,看来只能从邮票和邮戳的本身着手分析了。

   邮票邮资总和为20分,而同期本市挂号信函的基本邮资应该为16分。超贴的理由我想可能有2种:一是信件超重一个基本单位,加贴邮资4分;二是复旦大学在50年代归属于郊县,从市区发往郊县按外埠邮资标准执行。

   现在看来这个信封还没有明显的破绽,我探寻的过程一度陷入了僵局。过了几日,我用放大镜定神仔细将邮品上的戳记反复地观察、比较,突然有了新的发现,并且寻出了作伪的破绽所在。

   这件实寄封本身没有问题,邮票也是真的,邮戳也不是伪造的,问题的关键就是作伪者为了将实际销盖的日期提前,人为将信封上邮戳的局部做了修改。这封信原来的销票日期是“1959.7.15”,到达戳的日期也应该是“1959.7.16”,作伪者将销票戳的“1959”中的“9”人为改成了“8”,但是三个销票戳中的一个“8”由于后盖时不小心位置略有偏移,作伪者只能又盖了一次,这个“8”产生了细微的重复加盖,但是“8”两边的字钉并没有复盖的现象,这恰好能证明这枚邮戳中的“8”是后期人为改盖的(图7)。

   我又仔细观察了到达戳,上面的“195×”的“×”位置感觉有轻微的刮擦痕迹(图8),说明这个“×”原来应该为“9”,作伪者为了与销票戳的信息一致而人为刮去了“9”。由于到达戳为紫色,如果像销票戳一样修改“8”的话,油墨不易找到或颜色不完全一致,因此,只能空在那里,从而显出到达戳的部分漏盖状。

   自此这件普8上海版8分早期使用例的真相告破,作伪者的尾巴暴露无疑。——刊于《上海集邮》2010年第11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