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又是一位豪放的浪漫诗人,在他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以读写诗为伴。中国传统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毛泽东一生读过的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无人准确统计。工人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的《毛泽东评点圈阅的中国古典诗词》一书中,选编了毛泽东在著作、讲话中引用过的以及藏书中的311首诗词曲。这些诗词曾被他多次圈划评点过,其中有四首是唐朝诗人吟咏邮驿或驿弊的,即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杜牧的《过华清宫》、李商隐的《筹笔驿》和罗隐的《筹笔驿》。
邮驿诗本来都是由古代诗人题写在驿站馆舍墙壁上的。驿站是古代集通信、交通、过往官员招待三位一体的食宿机构。能在驿站食宿的过客,都是官宦要人、上层文人墨客,这些大大小小,一代又一代的朝廷命官、迁客游子,来到或风景胜地,或荒芜旷野的宿站,欣赏壁间题诗,浏览眼前景物,触景生情,把诗写得或凄清哀怨,或苍凉孤独,或雄浑壮阔。邮驿诗中的咏史诗居多,旅人的流动与历史的流动合拍,具有雄奇的、动态的美,毛泽东圈阅过的邮驿诗便是这类作品。
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中的潼关驿旧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黄河南岸,是通往当时唐都城长安的要道。许浑赴长安途中在潼关驿住宿,写下了这首诗。诗中写道:“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诗中“酒一瓢”的惆怅和“河声入海遥”的雄浑交织在一起刻画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态。作者把标志统治者的“帝乡”与标志被统治者的“渔樵”作鲜明对照,显示出许浑这位身为州吏的官员,负有下传旨意,上达民情的责任,毛泽东圈阅这首诗,其意应在此。
毛泽东评点的邮驿诗,有两首诗题目相同,都叫《筹笔驿》,一首是李商隐所写,另一首是罗隐所写。毛泽东为何对《筹笔驿》两道诗如此注意,笔者认为除了两位作者的人品与诗品外,还与筹笔驿的驿名有关。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城北,为古代川陕交通要津,历代兵家争战之地。筹笔驿名称便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常常统军驻扎此地,并在此筹谋策划军事。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事件的特殊,加上文学作品的渲染,使这个驿站充满神秘色彩,引起历代文人的兴趣,仅唐宋两代就有杜牧、李商隐、薛蓬、薛能、罗隐、陆游六位诗人吟咏。李商隐的诗文是“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诗中写道诸葛亮、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命运各异,诗作者认为战争的规律造成了他们各自的归宿。毛泽东圈阅的这首诗,是否与诗作者有同感。
罗隐的诗文是:“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儒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狠年年傍驿流。”毛泽东在这首诗的标题前划了三个大圈,每句诗末都划圈,第一句旁划着曲线,从第三句开始,一路密圈到底,可见他对这首邮驿诗的偏爱。诗中的“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还被他多次引用。罗隐是晚唐很有才气的诗人,由于生不逢时,一生很不得志,他的咏史诗常常流露出怀才不遇的酸楚感叹,同时也对史实表露出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国家的兴亡之责不能归之于某几个人,封建王朝并非天命不亡。《筹笔驿》中诗人缅怀诸葛亮,对诸葛亮表示了崇敬和惋惜之情。毛泽东看重这首邮驿诗,隐含着他对诗歌作者和诗中主人公才华的爱惜,并同情他们的遭遇。
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天。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一首揭露驿弊的诗。诗中把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与驿差的艰辛作了鲜明对比,鞭挞了统治者的腐朽。这与毛泽东的憎恨剥削,爱护劳动人民的思想是统一的,所以被圈点。
毛泽东精通历史,了解古代邮驿,从他圈点过的邮驿诗中,可以看到他感情深处的爱与恨。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十分关心邮电通信的建设,早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战争年代,就用他那笔挟风雷的大笔题写了“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后来又留下了“人民邮电”墨宝,毛泽东对人民通信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