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那些事
最近,上海电视台制作了《集邮那些事》纪录片并播出。据介绍,该片分上、下两集,每集约25分钟。侧重讲述上海邮市逐渐走向大众之后,人们从集邮中寻找到的乐趣、集邮的趣事、邮市的变迁等内容,以唤起上海集邮人对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从另一个视角反映上海的城市变化。
后来,笔者在网络上见到了《集邮那些事》的视频,观赏之后总的感觉是:集邮不仅仅是“那些事”!
这部纪录片开篇就描绘了2011年1月3日上海邮人开始排队,通宵达旦地等候1月5日出售的生肖邮票。全片基本上津津乐道于人们抢购邮票、疯狂炒作邮票的过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闻媒体观察集邮的视角:集邮就是抢购、升值的神话!
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在几次邮市大潮中,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开辟集邮专栏和专版,大肆宣扬集邮升值的神话,为邮市大潮推波助澜。邮市退潮后,专栏和专版也相继销声匿迹。但是,“集邮来钱”的神话却普及到了大众,非集邮者遇到集邮者最喜欢问的一句话:“您收藏的邮票价值多少?”
笔者无意反对宣传集邮的经济属性,集邮确确实实有保值升值的功能,但那不是炒出来的,而是由于时间的流失、邮政的消耗,而体现出来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集邮也是如此,集邮文化和集邮经济属性相辅相承,单独讲任何一部分都反映不了集邮的真实情况。《集邮那些事》叙述了不完整的集邮故事,加剧了人们对集邮的偏见,是十分令人遗憾的事。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源地,为什么就不能讲讲上海杰出的集邮名家的集邮故事?为什么就不能讲讲《上海集邮》杂志在集邮界的分量?为什么就不能讲讲上海的原地集邮蔓延到全国的经历?为什么就不能讲讲已举办了多届的上海集邮节对上海的影响……上海可以讲述的集邮故事举不胜举。
笔者希望新闻媒体关注集邮、宣传集邮,更欢迎他们完整地介绍集邮活动,鼓舞集邮者将集邮文化融入城市文化中,展现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创造城市文化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