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解放区邮票发行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在八年抗战的烽火硝烟中,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地下交通和邮政通信体制和发行邮票,这不仅为革命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准备了重要的条件,为胜利的历史涂抹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过来,根据地的地下交通和邮政通信历史又为这一历史篇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佐证。
1939年,刘少奇同志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书记率领中原局机关进驻皖东后,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以津浦铁路为界设立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两个党委,统一领导当地军政工作。
1943年2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撤销津浦路西和津浦路东两个党委,建立中共淮南区委员会。淮南区包括淮河以南,西抵淮南铁路,东接运河高邮湖,南至长江的广大地区。淮南区是连接淮北、苏中、苏北、和皖江等根据地的纽带,也是开展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要地,一度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中心。
在淮南区成立之前,在1942年,原津浦路东和津浦路西两个党委就设立了“津浦路东交通总站”和“津浦路西交通总站”,所辖各县也都设立了交通站。交通总站担负着当时党政军的交通任务。1943年,淮南交通总站成立后,组建了六条主要交通干线。
淮南区及其前身皖东津浦路东交通总站先后发行无面值、有面值及其加盖邮票11套42枚。
谈到淮南区票,就不能不提到苏中区票,苏中区票与淮南区票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将两区邮票放在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探讨其中的关联和差异,以进一步加深对两区邮票历史地位的认识,也表达作者对淮南区和苏中区抗日军民的纪念和地下交通工作者的敬意。
一淮南区票与苏中区票
苏中区和淮南区都是中共中央华中局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苏中区和淮南区是相邻的两个抗日根据地。苏中区发行邮票在先,而且早于淮南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苏中区邮票发行和地下交通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为淮南区邮票的发行使用开了先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比如,苏中区为加强邮政通信管理,先行规定:不贴邮票者不予寄递。此外,还对各种邮票的使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快递邮票,专供党政军机关寄递带有紧急、有时间性的信件文件之用;平递邮票,专供党政军民机关寄递无关工作机密性、时间性的普通公文公信之用;便私邮票,专供根据地内工作同志及抗属学属寄递无关工作问题的私人信件、书籍之用等等。
这些管理规定,都对淮南区的地下交通和邮政通信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两区的第一套邮票及其用途
淮南区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平、机、快、”(皖东津浦路东交通总站1942年发行)就是借鉴的苏中区的“平、机、快”无面值邮票,只是苏中区的“平、机、快、”是有齿孔票,淮南区的“平、机、快、”是无齿孔票。图案基本一致,“平”是帆船图;“机”是火炬图;“快”是飞鹰图。
虽然淮南区和苏中区的邮票图案的原图大多是从当时报刊题头选取,照葫芦画瓢的,但是,但是就两区印制的第一套邮票来说,苏中区在先,淮南区在后,且图案没有变化,因此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传承的关系,而且用途也是一致的。
三两区邮票制版的差异
由于苏中区距离上海较近,故苏中区的第一套邮票是秘密前往上海制版的(锌版),由于条件更加艰苦,淮南区的第一套邮票是在当地就地取材木刻制板印刷的。
此后,苏中区的大部分邮票也是制成锌版印刷的,淮南区的邮票都是木刻板或是石版印刷的,因此,苏中区的邮票在同一个版面上较少差异,而淮南区票因为手工刻制木版,在同一个版面上存在较多的差异,这既为后来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
淮南区票木版的原材料是根据地的军民就地取材土法炮制的。刻制木版的木料是选用当地质密硬度强的梨木、枣木、白果木、丝棉木、及黄杨木等,将这些木料用水煮沸,进行脱脂,以防开裂和变形。为了节约用纸,邮票制版都是按邮票原大小设计制版的,将刻好的木板直接装在印刷机上印刷,在邮票印量较大的情况下,也有从木版上翻下图案制成石印版印刷的。
四两区邮票的刷色
纵观淮南区和苏中区邮票,苏中区的邮票刷色比较丰富,有深绿、绿、淡绿、灰绿、深红、红、淡红、桔红、桔黄、蓝、海蓝、棕等;淮南区的邮票刷色比较单一,仅有红、绿、淡绿、蓝几种颜色,津浦路西总站使用过浅蓝、灰蓝两种刷色。据稿字邮票的设计者米纳同志回忆,淮南区票在印制时,由于物资极端匮乏,所用颜料都是他们自己调制的。虽然这样,淮南区还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印制出了“五角星图”和“稿字邮票”这样光彩夺目的特色鲜明的邮票。
五两区邮票图案及其齿孔
苏中区在抗日战争胜利的1945年设计的邮票图案更加丰富多彩和精美。有“学习和战斗图”,“战士与儿童图”,“护理伤员图”,“持枪战士图”,“丛林射击图”,“中国共产党23周年图”(有的目录标示为:学习整风报和战斗);淮南区的邮票图案除了最精彩的“五角星图”外,其他都比较简单,大都是借鉴苏中区的现成的邮票图案,帆船、火炬、飞鹰以及后来的信鸽、军舰、飞机等。苏中区的条件较好一些,在正式付印前一些邮票印制了放大样,淮南区为了节约纸张,都是尽量的把邮票图幅设计的小一些,淮南区的邮票图幅普遍的要小于苏中区的邮票图幅。甚至还使用过抄写过的电报稿纸的背面印制邮票,如《稿字邮票》。这也是后来鉴别《稿字邮票》真伪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在苏中区发行的15套56枚邮票中,有齿孔的邮票占4套22枚,淮南区发行的全部邮票均为无齿票。
六两区邮票上的文字
苏中区邮票在票面上较早使用了拉丁新文字“SHUZHUNG”,随后,淮南区票也在票面上使用了拉丁新文字“XUAINAN”. 拉丁化新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29年2月,瞿秋白在郭质生的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后来,前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组织的“中文拉丁化委员会”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拟成了“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这个方案经全苏新字母中央委员会批准,并于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
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後改称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广泛于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
两区邮票使用拉丁新文字说明,抗日根据地虽然物质上很匮乏,但是在文化上并不落后,与当时国际国内的文化潮流是接轨的。
两区邮票在改值加盖时大都使用木戳加盖,只有一个特例,这就是苏中区1945年加盖的“内用邮票”,是用蜡纸油印加盖在原票上。这在邮票加盖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两区邮票在加盖时,使用单字时都用“黑体字”;加盖词组时淮南区票用的是宋字,苏中区票有时用宋字,有时用黑体字。只是淮南区票在覆盖时有特例,就是“单位”用黑体字,面值用隶书。苏中五分区在加盖单字时使用了“楷书”,苏中二分区在加盖中使用了拉丁新文字的缩写。淮南区票加盖文字用的油墨为“红、黑、蓝”三色,苏中区票加盖文字用的油墨除“红、黑、蓝”外,还有“紫”色。
七解放区邮票中的一朵奇葩
在淮南区票中,在华中区票中,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区票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是“稿”字邮票。它是解放区邮票中的一朵奇葩。
“稿字邮票”是1943年初淮南交通总站发行,专供淮南区《新路东报》(后改称《淮南日报》)报社记者、通讯员寄发稿件使用的邮票,属于“邮资总付”性质的邮票。国际上一些集邮家也把它归于“记者邮票”或是“新闻邮票”。图案是内有面值数字“20”(分)的五角星,四周有放射的光芒,由于设计者和雕刻者的高超水平,放射的光芒似乎有动感,不断地在五角星周围闪烁着,这枚邮票是红色印刷。五角星的上面是拉丁新文字“XUAINAN”。五角星的中间加盖黑色宋体“稿”字。
“稿字邮票”四方连的收藏者沈曾华是一位新四军老战士,他与“稿”字邮票相伴一生,留下一段令人刻骨铭心的集邮故事。在抗日战争胜利30多年后,沈曾华将其珍藏的“稿字邮票”四方连在首届全国邮展上展出,引起了国际集邮界的轰动,日本著名集邮家水源明窗先生闻讯专程赴京一睹“稿字四方连”风采,会晤沈曾华,成为集邮史上的一段佳话。
沈曾华去世前,决定将“稿”字四方连邮票拍卖。拍卖所得捐给了国家。他说,此票若是捐给了博物馆,对区票的研究不利,进入流通市场,必将进一步促进解放区邮票的收集和研究。
“稿字邮票”无论是新票还是是旧票,都是区票中的珍罕品,尤其是“稿”字四方连邮票存世只有一件,更为宝贵,被集邮家们誉为中国解放区邮票中的“红印花”,现已列入世界珍邮之林。
近几年,一些臆造者利用当事人去世的时机,抛出了所谓的“稿字”邮票的六方链和全张票,欺世盗名,企图愚弄集邮者,早已被集邮界识破,本文不再赘述。越是这样,越加折射出“稿字邮票”在集邮史上和邮政史上的夺目的光辉!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我们更加怀念已经逝去的为保卫中华而英勇战斗的将士们,包括为了抗战的胜利付出了一切的根据地的地下交通工作者们,更有必要对这段璀璨的历史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让这段历史和区票继续发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