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邮票


91邮票网 2014-04-15 00:00:00 浏览量:1549

  为弘扬中华传统书信文化,中国邮政将于5月10日发行鸿雁传书》邮票。票图出自著名画家范曾之手,以水墨画描绘“苏武牧羊”的典故。
  
  “鸿雁传书”源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扣留,被流放到北海(今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要求放苏武回国,但单于不肯,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当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在禁卒的帮助下,秘密会见汉使告知苏武近况,并想出一个计谋,让汉使告诉单于:“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其足上系着一封帛书,上写苏武未死,现在一处大泽之地。”汉使按计行事,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只好把苏武放回。


  
  
  
  民间还有“鸿雁传书”的另一个传说。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闻空中有鸿雁叫声,勾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方的夫君,鸿雁欣然同意。但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她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血写下一封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家书,让鸿雁捎去。
  
  上述两个典故和传说,前者记录对国家的忠心,后者见证对爱情的忠贞,随着它们的千古流传,鸿雁作为信使的形象也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唐诗宋词中有许多与“鸿雁传书”相关的佳句,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温庭筠《瑶瑟怨》中的“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沈如筠《闺怨》中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李清照《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等,其中的鸿雁就是传情寄意的化身。
  
  我国自清代建立国家邮政起,各个时期的邮票上多次出现象征邮政服务的鸿雁形象,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897年8月16日发行的日本版蟠龙邮票中,面值1元、2元和5元的3枚高值票均以相同的鸿雁为主图,属最早的鸿雁邮票。1898年1月28日面世的伦敦版蟠龙邮票中的鸿雁图则与日本版略有不同。
  
  1913年1月,当时的邮政部门发行了第一版快信邮票(五联票),其中“邮政寄信凭证”和“邮政收信凭证”两联均有相同的飞雁图案;1949年5月13日发行的一套4枚飞雁图基数邮票,均以比翼齐飞的双雁为主图,背景为标明中国位置的地球和祥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政于1958年发行一套2枚同图的《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纪念邮票,以飞雁和发射塔为主图,象征邮政和电信两大业务。1994年11月22日发行的一套2枚《中国’96——第9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纪念邮资明信片中,有一枚邮资图案采用本届邮展的徽志“飞翔的鸿雁”。这个徽志也出现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此次邮展发行的纪念邮票上,成为传播“鸿雁传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上佳媒介。法属波利尼西亚1996年5月18日发行的邮票中,鸿雁徽志便清晰可见,票图描绘当地一群华裔少女在位于塔希提的关帝庙前载歌载舞的场景,十分契合庆祝在祖籍国举行重大国际邮展的主题。
  
  中国台湾邮政于1966年10月10日发行了一套9枚《雁行图》普通邮票,描绘成队飞行的雁群,寓意邮件传递迅捷、准确、有序。1968年3月20日还以同一图案推出一枚《中国邮票发行90周年》纪念邮票及邮展无齿小型张。1969年8月14日面世的一套3枚航空邮票,分别描绘雁群飞越高山、大海与河川的场景,构图及用色均十分精彩。
  
  中国邮政于1998年启用的现行徽志,以“中”字与飘逸的平行线条演绎出“鸿雁传书”与邮政网络完美组合的造型,贴切地表现了中国邮政快捷、准确、安全地为千家万户服务的企业形象。荷属阿鲁巴岛2011年8月19日发行一套10枚《邮筒》邮票,有10个不同国家造型各异、设色不同的经典邮筒在方寸间亮相,其中就有带中国邮政徽志的邮筒,成为一枚难得的外邮中物题材邮票。从该票中筒身的邮政编码650000可知,此邮筒位于云南昆明。
  
  说到外国有关“鸿雁传书”题材的邮票,首推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该国1946年9月15日发行的1枚普通邮票就以飞翔的双雁为主图。1949年11月1日面世的《邮政周》纪念邮票,采用日本画家安藤广重(又名:歌川广重)的浮世绘作品《月下雁》,描绘一轮满月辉映下的三只姿态各异的飞雁,虽为单色印刷,却尽显前述唐诗宋词的深邃意境与情调,受到集邮者的青睐。日本1996年6月3日推出的《邮票历史》系列邮票第六组邮票中,再次出现以雕刻版彩色印刷的《月下雁》,重现了原画的色彩,似有向近半个世纪前的老邮票致敬之意。
  
  我国的近邻印度在1973年3月1日发行一枚《军队邮政服务团一周年》邮票,图案为军邮服务团的徽志,其正中是一只飞雁。这或许也是受到“鸿雁传书”影响的结果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