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平生志 无媒寄“金桥”——记洪湖集邮爱好者徐汉华先生


91邮票网 1970-01-01 08:00:00 浏览量:217

   烈日炎炎的盛夏,为出版《集藏金桥》与《中国邮票邮戳上的人物》两部书,湖北省洪湖市的徐汉华不顾癌症的疼痛,顶着高温酷暑,一趟趟从洪湖跑到武汉,只要侃起邮票来,仍然是通宵达旦,炯炯有神。

   为了出这两本书,他筹划了多年,由于“非典”的影响,不得不推迟两个月印出来。他本想两本书一起印刷,然而单单《集藏金桥》就有470个页码,35万字之多。终校都得靠他一个人,两本书一起出那不累死人!于是邮友建议他先搞第一本《集藏金桥》,毕竟这是一本为邮友提供交往名单和专题集邮信息的书,容易些;然后集中精力搞大头,因为《中国邮票邮戳上的人物》学术性、资料性强,难度较大。

   提起徐汉华,集邮界的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他现年58岁,邮龄已有40年,80年代恢复收藏活动后,一直是湖北洪湖市邮协负责人,1986年起任洪湖市集邮协会二、三、四届副会长,1995年起任洪湖市收藏家协会一、二届副主席、副会长,他还参加了荆楚邮学会、齐鲁邮学会、生肖集邮研究会、中华·邮缘联谊会等民间集藏组织。

   徐汉华在收集封片、邮戳方面颇有成效。他十多年来为洪湖市邮政局设计了邮政宣传戳60多枚,不少已编进了多种专题邮集。他藏有新邮首日封和各类专题的实寄封片3万余枚,全国各地邮政、纪念、临时、风景、宣传戳、封、片、简、卡10万枚,新中国普票(信销票为主)达20万枚以上。加上附加费、极限片、邮资封片以及彩票、火花、门券、票证等藏品,三室一厅的房间里,到处是杂七杂八的藏品,一年多达5000封的信件,已经装满了三个大麻袋。藏品多,基础好,于是各地邮友在搞专题时,自然向他求援,于是他办起了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集藏品交流站。

   徐汉华是集藏界的活跃人物。大概是他退休前曾长期搞政协工作的原因,他喜欢与各地邮友交往,联系面很广。

   洪湖的集邮活动在徐汉华的策动下,十分活跃,几乎年年举办邮展,如“洪湖市汽运杯集邮知识电视大奖赛”和在洪湖市举办 的湘鄂西第九届集邮联谊活动等都获得极大成功。

   1995年在他与几位收藏界藏友倡导下,成立了洪湖市收藏家协会,他担任洪湖市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并在洪湖市工人文化宫创办了洪湖市第一家收藏品交易中心。交易中心多次举办邮票、钱币、粮票、火花、烟标、文学用品等收藏展览,有时参观者达万人次以上,产生很好反响。

   在他的众多集邮活动中,尤以在1989年和1999年两次组织、设计和为全国各地邮友办理“56个民族”原地首日实寄封、片活动,得到广大邮友的高度评价。

   1987年,徐汉华赴内蒙古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邮品联谊会成立大会,广阔的大草原、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彩多姿的服饰、悠扬的马头琴声,使他萌生了自制“56个民族原地封”的念头。他先后与中南、西南等5个民族学院、《民族》杂志社等取得联系,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资料,确定了各民族最佳原地。然后他和邮友一起设计并印刷了反映各个民族特色的信封,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挂号寄到各地区邮局和当地邮友。1989年1月1日,第一枚“汉族封”从北京寄向洪湖。此后,各少数民族封陆续从其原地发回洪湖。直到1993年,56个民族封才“功德圆满”,500套全部到齐。由于难度大,封戳精美,受到各地邮友的追捧。

   1999年建国5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56个民族的特大套邮票,徐汉华轻车熟路,再度与邮友自制56个民族封。

   2000年8月,徐汉华不幸患上输尿管癌,动手术切除了右肾。没想到2001年又转移为膀胱癌,又做了电切手术。在顽疾面前,他无所畏惧,除了继续治疗外,一心扑在收藏事业上。集邮不但是他的乐趣,更是他的精神支柱。三年来,他抓紧时间整理几十年来收藏的邮品与资料,编著《集藏金桥》与《中国邮票邮戳上的人物》。

   我国人物邮票,从民国开始就有,数量已达数百,仅资料收集考证,都十分繁难,何况还要尽可能多地容纳邮戳上的人物?他经过多年努力,资料已经不少,但仔细推究,总会发现遗漏,只有多读书,多向内行请教。这两部书凝结着他的心血,映照着他的人生。摘自《中国集邮报》

标签:
上一篇:环保集邮大家谈    下一篇:80